第两千七百一十一章 给我们竖拇指(5 / 7)
易!”
与此同时,陈砚悄然联络十三省民意评审团旧成员,重启“民议听证”机制。他们在各地书院设坛,邀请百姓参与评议朝廷新政。结果令人震惊:九成以上民众反对废除《监察法》,八成认为“青年参议局”应继续运行。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敦煌。那个曾写信问他“能否考寒门书院”的小学童,如今已是十六岁的少年。他在听证会上朗声质问:“陛下说‘民风躁动’,可我家乡自从有了民诉台,邻里再无械斗;自从实行轮值评税,老人孩子都能吃饱饭。请问,这样的‘躁动’,难道不好吗?”
此言传入宫中,景熙帝沉默良久。
第四日,陈砚终于踏入皇宫。他未穿官服,仅着布衣,手持一方砚台,缓步走入文华殿。皇帝已在等候。
“老师……”景熙帝起身相迎,语气复杂。
“臣已非辅政大臣。”陈砚平静道,“今日前来,只为问一句:你还记得乾清宫灵堂之夜,我对你说的话吗?”
少年天子低头:“你说……真正的指南针,是那些能说话的百姓。”
“正是。”陈砚走近几步,“你父皇临终托付的,不是一个听话的傀儡,而是一个敢于倾听的君王。你若怕百姓说话,那你怕的不是混乱,是你自己坐不稳龙椅。”
殿内寂静无声。
“可若人人皆可妄言,朝廷何存威严?”皇帝反问。
“威严不在禁言,而在公正。”陈砚从袖中取出一份册子,“这是过去五年‘民诉台’受理案件统计:共接状一万三千七百余件,属实率百分之六十二,纠正冤案一千八百起,追回贪墨银两逾百万两。百姓之所以愿告,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这才是朝廷真正的威严??不是让人闭嘴,而是让人信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