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一路战报,一路战胜。(2 / 3)

加入书签

了,赵将军追出三十里,斩了他们的左贤王,夺了三车战马。”霍三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还有,幽州刺史奏报,说边境的白雾已经彻底散了,百姓们正在田里补种冬麦,都念着王爷的好呢。”

柳林“嗯”了一声,将玉佩扔回锦盒:“让赵虎别追太狠,留几个活口给草原传个信。就说……本王回来了。”

“是。”霍三应着,转身打了个手势,身边的亲卫立刻会意,快马加鞭向北而去。

这已是柳林离开洛阳后的第七封捷报。从最初的“蛮族异动”,到后来的“白雾渐散”,再到如今的“斩将夺马”,每一封奏报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洛阳城的养心殿里。

此时的养心殿,皇帝正对着一叠奏报发愁。明黄的奏章堆在案上,几乎要没过砚台,每一本的封皮上都印着“镇北亲王府”的朱印,字里行间都是北地的捷报——

“冀州大捷,斩蛮族三千,俘牛羊万头”

“青州屯田丰收,可供军粮三年”

“幽州肃清匪患,流民尽数归乡”

“并州军器监铸成百门火炮,威力远超旧制”

李福安站在一旁,看着皇帝捏着奏报的手指泛白,大气都不敢出。这些奏报每天准时送到,比宫里的早膳还准,每一封都写得天花乱坠,字里行间却都透着同一个意思:北地离了谁都转,离了柳林,转得更顺。

“他这是在向朕示威。”皇帝猛地将奏报拍在案上,茶水溅出来,打湿了明黄的纸页,“他在告诉朕,冀、青、幽、并四州,还有那片草原,到底谁说了算!”

这些年,他不是没想过往北方掺沙子。派去的刺史、将军,不是被柳林找借口罢了官,就是“意外”死在了任上。到最后,四州的官员几乎全成了柳林的人,连驿站的驿丞,都能熟练地背诵柳林的军规。

“陛下,镇北亲王……也是为了北地安稳。”李福安小心翼翼地劝道,“您看,如今北地太平,百姓安乐,这都是王爷的功劳啊。”

“功劳?”皇帝冷笑一声,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那片灰蒙蒙的天,“他的功劳越大,朕的日子就越难捱。你看看这些奏报,字里行间都是‘柳家军’‘王爷令’,提过一句‘朝廷’吗?提过一句‘朕’吗?”

李福安低下头,不敢接话。他知道,皇帝说的是实话。柳林的奏报里,连军粮丰收都说是“王爷推行新制有功”,百姓归乡是“感念王爷仁德”,仿佛这天下,已经不姓司马了。

“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啊……”皇帝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他想起当年派去幽州的那位刺史,是他的亲外甥,结果刚到任三个月,就被柳林以“通敌”的罪名斩了。他想发作,柳林却送来那刺史与蛮族往来的书信,铁证如山,让他连辩驳的余地都没有。

如今看来,那些书信多半是伪造的,可又能如何?北地的兵都听柳林的,他若是真动了怒,柳林怕是能立刻带着兵打到洛阳来。

“传旨。”皇帝沉默了许久,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近乎虚脱的平静,“赏镇北亲王……黄金千两,绸缎万匹,再赐他一把尚方宝剑,许他便宜行事。”

李福安愣住了:“陛下?这……这不是更让他得意了吗?”

“不然呢?”皇帝苦笑一声,走到龙椅旁坐下,背影佝偻了许多,“难道朕还能治他的罪?他打了胜仗,安抚了百姓,朕若是罚他,天下人会说朕昏庸。”

他要赏,还要大张旗鼓地赏。他要让天下人看看,柳林的一切都是朝廷给的,是他这个皇帝给的。就算柳林在北地一手遮天,明面上,也得是他司马家的臣子。

“再给锦绣写封信。”皇帝补充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让她……多劝劝柳林,别忘了自己的本分。告诉她,朕还等着抱外孙呢。”

这或许是他最后的希望了。若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