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未雨绸缪(1 / 2)

加入书签

扬州转运使衙门的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叶明面前摊开着三本账册——崔家公开的盐引交易记录、地下钱庄的流水抄本,以及盐务稽查队秘密调查的报告。

\"东家,已经核对了三遍。\"周瑾指着账册上一组用朱笔圈出的数字,\"崔家抛售盐引所得九十八万两白银中,有六十五万两用于偿还债务和购置田产,剩下的...\"

\"剩下的三十三万两去向不明。\"叶明接话,手指轻叩桌面,\"太巧了,正好是突厥抵达边境的时间。\"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四更天。叶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起身推开窗户。深秋的寒风夹杂着细雨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崔家老太爷崔昊是个明白人,知道盐业竞争不过我,及时抛售止损是明智之举。\"叶明望着漆黑如墨的夜空,\"但崔家枝繁叶茂,难保没有其他心思的族人...\"

周瑾会意:\"尤其是崔家二公子崔琰,据说与突厥商人往来密切。\"

叶明点点头。他从不相信巧合,特别是涉及巨额资金和边境安全的时候。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幅地图,在桌面上铺开。

\"通知我们在户部的暗线,全面监控崔家资金流向。另外...\"叶明指向地图上几个边境要塞,\"让稽查队的兄弟扮成行商,重点盯住这几个关隘,特别是崔家商队的动向。\"

\"要不要通知太子殿下?\"

\"当然。\"叶明已经提笔写密信,\"殿下掌管户部,能调阅官方的钱庄记录。双管齐下,才能确保不漏蛛丝马迹。\"

信中使用了一套只有他和太子才懂的商贾暗语,将崔家异常资金描述为\"滞销货品\",突厥则代称\"西域客商\"。这种暗语即便信件被截,外人也难解其意。

天色微明时,叶明又写了一封家书,通过特殊渠道送往边关。信中表面是家长里短,实则用儿时与叶秋约定的诗句暗藏玄机:

\"记得当年围炉夜,兄长曾言北风恶。今闻胡马嘶朔气,宜筑高墙备冬衣。\"

意思是边境可能有异动,建议加强防备。叶明相信以大哥的敏锐,定能读懂其中警示。

处理完这些,叶明换上官服,准备拜访扬州知府。这位知府姓杨,是王振的门生,表面上是正常调任,但叶明怀疑其中另有文章。

\"大人,杨知府的轿子已经到了衙门口。\"差役前来通报。

叶明整了整衣冠,露出职业性的微笑迎出去。官场如战场,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表现得云淡风轻。

接风宴上,叶明与杨知府推杯换盏,言笑晏晏。酒过三巡,杨知府突然压低声音:

\"叶大人年轻有为,下官佩服。只是江南水深,有些事...不必太过较真。\"

叶明举杯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笑道:\"杨大人指的是?\"

\"比如盐务稽查。\"杨知府意有所指,\"听说大人的稽查队连商队的私人物品都要翻检,惹得民怨沸腾啊。\"

原来是为崔家做说客来了。叶明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恍然:\"杨大人提醒得是。下官也是初来乍到,急于立功心切了。自罚一杯!\"

宴席散后,叶明立刻召来稽查队长张毅:\"杨知府是崔家的人,接下来会处处掣肘。你们行动要更加隐蔽,重点查崔家往北去的商队。\"

\"属下明白。\"张毅拱手,\"正好有个机会。崔家后天有一支商队要出关,说是去收购皮货。我们的人已经混进去了。\"

叶明眼前一亮:\"好!记住,不要打草惊蛇,主要是摸清他们的路线和交接对象。\"

三日后,叶明收到太子回信。信中看似平常的问候里藏着密语:崔家有三笔各五万两的银子通过不同钱庄汇往太原,而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