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曹振邦(1 / 2)

加入书签

安平郡王李云瑞的暗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颗石子,虽未立刻掀起巨浪,却精准地荡向了兵部内部一个可能产生涟漪的角落——武库司。

武库司郎中曹振邦,是个在兵部呆了将近三十年的老吏。

他为人谨慎,甚至有些守旧,对兵部的一亩三分地看得极重。

叶明推行的“工分制”和新式军械核查流程,虽然提高了效率,却也打破了曹振邦习惯的工作节奏和人际关系网。

以往验收军械,或许还有些人情往来、模糊地带,如今一切按章程、凭数据、记工分,让他觉得束手束脚,且责任更加明确,压力大增。

他对叶明,谈不上怨恨,但确有几分不满和抵触。

这份不满,平日埋在心里,无人察觉。

但当那位在钦天监任职、偶尔因公务有所往来的“老友”李浑,某日下班后“偶遇”他,在小酒馆几杯黄汤下肚,看似无意地抱怨起叶明“标新立异”、“苛责下人”、“连老天爷的运行规律都想拿尺子量”时,曹振邦心中的那点不快,便被悄然点燃并放大了。

“曹老哥,你说说,这兵部如今还是兵部吗?都快成账房和匠作坊了!咱们这些老人,都快没立足之地喽!”李浑唉声叹气,一副同病相怜的样子。

曹振邦闷头喝了一杯,没说话,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听说…最近往北疆送的那批新弩,验收得极严?稍有瑕疵就打回?,一点情面不讲啊…”李浑继续煽风点火。

曹振邦终于忍不住哼了一声:“规矩是上头定的,老夫不过是按章办事!做得不好,自然打回!难道还要像以前那样含糊过去,让边关将士用次品?”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李浑连忙附和,话锋却一转,“可这规矩也得合乎情理不是?一点微小偏差,无碍使用,何必吹毛求疵?听说叶侍郎自家工坊出的东西,那可是…呵呵,标准灵活得很呐…”

这话就说得极其阴毒了,暗示叶明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曹振邦握着酒杯的手紧了紧,脸色沉了下来。

他虽然对叶明的改革不满,但为人还算正直,并不相信叶明会如此不堪,但心里那根刺,终究是被种下了。

此后几日,曹振邦在验收一批新赶制出来的箭簇时,格外严苛,几乎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程度,打回了大批他认为“稍有瑕疵”的产品,导致匠作营怨声载道,进度也受到了影响。

武库司的异常,很快通过兵部内部的渠道反馈到了叶明这里。

负责管理匠作营的员外郎委婉地汇报了情况,暗示曹郎中近来似乎情绪不佳,标准把握得过于严格。

叶明立刻警觉起来。曹振邦是老资格,业务熟练,他一向是倚重的。突然如此反常,必有缘由。

他没有直接敲打曹振邦,而是调来了最近被打回军械的详细记录和样品,亲自查看。

仔细检查后,叶明发现,其中一部分打回确实是合理的,质量确有问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只是极其微小的、完全不影响使用的公差或外观瑕疵,按照他制定的新标准,也属于可接受范围。

这已经不是严格,而是近乎刁难了。

叶明沉吟片刻,心中大致有了猜测。他没有发作,而是吩咐下去:“将所有打回的军械,按曹郎中标注的理由,分门别类整理清楚。”

“另,通知匠作营,被合理打回的,限期返工;被苛责打回的,重新提交验收,我会另派人复核。”

他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既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也不冤枉一个认真做事的人,但也不会纵容借题发挥、破坏生产的行为。

同时,他让监察司悄悄留意一下,曹振邦最近是否与什么特别的人有过接触。

这件事看似不大,却让叶明意识到,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