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算学启蒙 微光渐起(1 / 2)

加入书签

太子的到访与皇帝的暗中支持,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散了叶明心头因流言而蒙上的些许阴霾。

他更加坚定了“沉潜夯实”的策略,将全部心神沉浸到格物院的具体事务中,力求将每一个项目都做到当前条件下的极致。

活字印刷的试验在稳步推进。陶活字的烧制成功率有所提升,但易碎的问题依然存在;锡活字铸造则遇到了字体容易模糊、冷却变形的难题。

叶明并不气馁,他知道材料科学的突破非一日之功,只是嘱咐工匠们继续积累经验,记录数据。

他更看重的是排版流程的优化,亲自设计了一种带有多行卡槽的简易排版盘,使得活字的对齐和固定效率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宋应文负责编纂的《基础算学启蒙》初稿已然完成。

叶明仔细审阅,内容从最简单的计数、加减乘除开始,引入了阿拉伯数字(叶明称之为“新数符”)和简单的竖式计算法,并辅以大量贴近生活的应用题,如计算田亩、分配粮饷、核算工分等,甚至还穿插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认知。

书中语言力求通俗,图文并茂(图示由叶明提供思路,工匠绘制)。

“三少爷,此书内容是否过于……浅显?恐为士林所轻。”宋应文有些顾虑。

叶明摇头:“宋先生,此书非为科举士子,乃为蒙童、工匠、兵卒乃至寻常商户子弟所备。他们要的不是微言大义,而是能用于实际生计的学问。浅显易懂,正是其价值所在。”

他决定,就用改良后的楮竹混合纸,以目前最成熟的泥活字配合雕版插图(用于复杂图形),试印一百本《基础算学启蒙》。印刷地点就设在格物院内部,严格保密。

印刷过程远比抄写繁琐。排版、校对、上墨、覆纸、刷印……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致。

当第一张印满清晰字迹和图画的纸页从印版上揭下时,在场的宋应文和几位核心工匠都屏住了呼吸。

尽管墨色略有深浅不均,个别字迹边缘有些毛糙,但整体版面整齐,图文清晰可辨!

“成了!真的成了!”一位老工匠激动得声音发颤,抚摸着书页,如同抚摸稀世珍宝。他们亲手参与,将知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复制”了出来。

宋应文亦是老泪盈眶,喃喃道:“一字千金,而今……一字可值几何?善莫大焉!”

叶明心中也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是跨越时代的握手,是知识普及的微小却坚实的第一步。

这一百本书,叶明做了精心分配:二十本送入东宫,供太子及伴读参阅;三十本送往兵部,要求在低级军官和识字的哨长、伙长中试讲;

二十本留在格物院,供工匠及其子弟学习;另外三十本,则通过隐秘渠道,送往北疆大哥叶秋处,让其在边军中有意识地培养基层士官的计算能力。

书籍的发放悄无声息,并未引起外界注意。然而,其影响却在特定范围内悄然发酵。

数日后,李君泽再次来访,这次他脸上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明弟!你那《算学启蒙》真是……真是绝了!”他几乎有些语无伦次,“孤那几个伴读,平日看账目都头疼,用了你书里的新数符和竖式计算,速度竟快了一倍不止!还有那些应用题,贴近实务,比死读经义有趣多了!”

又过了些时日,兵部一位主管军械库的主事私下找到叶明,激动地表示,他手下一个识字的老兵,用了《算学启蒙》里的方法,重新核点库房弓弩配件,竟找出了一笔积年旧账的错漏,避免了不小的损失。这位主事恳请叶明能否再多提供一些书籍。

就连格物院内部,气氛也悄然变化。

一些年轻工匠在工休时,会凑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比划新数符和算法,讨论如何计算齿轮传动比更省料,或者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