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启蒙艰难(1 / 2)

加入书签

林文博先生的到来,以及市面上开始出现的针对《基础算学启蒙》的攻讦,让叶明意识到,知识的推广绝非印制出书籍那么简单。

这是一场与传统观念、既得利益和固有习惯的漫长博弈。

他决定,不能坐等书籍自发流传,必须进行有意识、讲策略的引导和推广,而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

困难一:观念壁垒与“正统”之争

那些与王家关系密切的文人所散布的“数符怪异、坏人心术”的言论,虽然浅薄,却在部分思想保守的读书人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视圣贤经典为正统,将算学视为末流,更难以接受陌生的“阿拉伯数字”(新数符)。

解决方案:

1.借力权威,正名定性:叶明并未直接与那些酸儒进行无谓的争辩。他通过太子李君泽,将《基础算学启蒙》以及其中使用的“新数符”、“竖式计算法”呈报给李云轩。

李云轩在亲自观摩了太子运用新算法快速核算一小笔宫廷用度后,对其便捷实用大为赞赏。

虽然皇帝没有明旨推广,但在一次召见翰林学士时,不经意地提了一句“算学乃经世致用之学,不可偏废”,并称赞了新数符的简便。

这股风由宫廷悄然吹向朝堂,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开的诋毁,至少让许多官员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否定。

2.强调实用,避虚就实:在对外介绍和解释时,叶明和宋应文、林文博等人,绝口不提挑战“正统”,而是反复强调其“实用”价值。

他们邀请兵部、户部一些中下层官员(尤其是寒门出身、注重实务的)前来格物院观摩,现场演示新算法在核算粮饷、清点物资、计算工程用料等方面的巨大效率优势。

眼见为实,许多务实派官员开始私下接受并学习。

3.改名避嫌:为避免过度刺激保守派,叶明决定暂时不公开强调“新数符”的异域来源(虽然他自己知道),而是统一称之为“格物数字”或“简易数字”,将其定义为一种辅助计算的“工具”,而非学问本身,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人的抵触情绪。

困难二:推广渠道与受众信任

书籍印出来了,如何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并让他们愿意接受?直接向社会发放,不仅成本高,且容易引发更大争议,也难保书籍不被束之高阁或直接毁弃。

解决方案:

1.依托现有体系,由上而下渗透:叶明主要利用两条线。

一是兵部系统,通过二哥叶风和他在兵部逐渐建立的影响力,以“提升军务效率”为由,将《基础算学启蒙》作为“内部培训资料”,分批配发给各军府、边镇的中低级军官和文书人员。

二是利用格物院与各地皇庄、官营工坊的初步联系,将书籍作为“工匠技能提升读物”赠予,并附上简单的学习指南。

2.树立典型,口碑相传:叶明密切关注第一批读者中的“成功案例”。

比如那个发现军械库账目错漏的老兵,叶明通过兵部给予了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将其事迹在军方内部小范围宣传。

北疆叶秋那边反馈的学习效果好的火长,也得到了提拔和嘉奖。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逐渐在特定圈子内形成了“学这个有用”的口碑。

3.开办讲习,降低门槛:针对许多底层军官和工匠识字不多、自学困难的问题,叶明在格物院的“夜课”基础上,尝试开办了小范围的“《算学启蒙》讲习班”。

每期十天,抽调兵部或格物院内学得好的骨干,对选派来的学员进行集中培训。

讲习班完全免费,甚至提供食宿,唯一的要求就是学成后需回去教导至少三人。这种方式虽然投入大,但效果显着,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员。

困难三:学习难度与习惯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