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新监旧弊(1 / 2)

加入书签

皇帝旨意下达,工部辖下“将作监”正式设立,专司已成定式的格物新器之量产、质检与调拨。

首任监正由一位资历深厚、以稳妥着称的工部老侍郎兼任。

而格物院则保住了研发与标准制定的核心职能,叶明以兵部侍郎衔兼领格物院卿,位同将作监正,双方在制度上形成了并立协作的格局。

然而,制度的并立,并不意味着现实的和谐。

将作监开府理事之初,便显露出浓厚的衙门习气。

宽敞的衙署内,案牍堆积,胥吏穿梭,讲究的是公文往来、流程规范。

当格物院将一套精心完善的“瑾车”标准图纸与生产工艺流程册送达时,将作监的官员并未急于组织工匠研究生产,而是首先纠结于公文格式、用印规范,以及各项物料、人工成本核算是否完全符合户部旧有定例。

“叶大人,非是下官有意拖延。”

将作监一位负责核验的主事,指着工艺册上关于使用特定标号精铁和标准化轴承的要求,面露难色。

“只是这用料,皆超出往年工部采买之常例,价格亦高出三成。还有这‘轴承’,乃格物院自定之名物,工部物料册上并无记载,这账目……实在不好做啊。”

被派往协调的传习所毕业生李振,强忍急躁,耐心解释:“主事大人,此精铁韧性更佳,方能保证齿轮耐用;轴承乃减少摩擦之关键,能大幅提升效率,省却维护之烦。长远来看,实则更省……”

那主事却只是摇头:“李协理,账目不是这么算的。户部核销,只看眼下,不论长远。若无旧例可循,便是难题。”

类似的扯皮,在将作监内部屡见不鲜。推广“改良黄草纸”时,对方又纠结于其颜色微黄,“有失官府文牒体面”;

接收水力磨坊技术时,则担忧水坝、渠系修建“劳民伤财”,不如维持旧有畜力磨坊“稳妥”。

格物院众人气得跳脚,林文博更是大骂“朽木不可雕”。叶明却相对平静,他深知这是新旧体制磨合的必然阵痛。他一方面严令派往将作监的协理官们,必须恪守礼节,以数据、事实耐心沟通,不得冲突;

另一方面,他指示格物院,对所有交付将作监的技术资料,务必做到详尽无比,各项参数、测试数据、成本效益分析一应俱全,让对方在程序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同时,他再次祭出了“树立典型”的法宝。

他请太子李君泽出面,协调户部、工部,特批在河东汾州建立第一个完全由将作监主导、严格按格物院标准建立的“官营新器工坊”,专门生产“瑾车”和“改良黄草纸”,并直接供应周边州县。

他要让朝野上下亲眼看看,严格按照格物院标准推行,能产生多大的效益。

就在叶明忙于应对将作监带来的官僚习气时,格物院内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绽放出了新的光芒——数学。

随着各项研发的深入,尤其是水力机械、复杂齿轮传动以及即将开始的“精制竹纸”工艺研究,对计算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九章》算法和算筹已渐渐力不从心。林文博和宋应文虽竭力钻研,却也感到进展缓慢。

这一日,叶明召集核心人员,讨论新一代“瑾车”的省力比优化问题,涉及多级齿轮组的复合计算,众人演算了半天,结果却莫衷一是,争论不休。

一直在旁安静听讲的叶瑾,看着哥哥和先生们在地上、纸上画满的复杂图形和算式,忽然小声开口道:“三哥,林先生,你们算的这个……是不是可以像拼木块一样,先把每一级齿轮当成一个小木块算清楚,然后再把它们按顺序‘拼’起来算总数?”

她拿起几块大小不一的木质齿轮模型,一边比划一边说:“比如这个大轮带中轮,算出一个数;这个中轮再带小轮,又算出一个数。然后把这两个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