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拉三斤(1 / 3)
不得不承认,每个国家与民族之间,思想的频率天然就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深植于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之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弥合。
比如华夏的阅兵式——华夏人观看时,眼中是整齐划一、热血沸腾,是集体意志的极致体现,是一种由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共同铸就的庄严美学。
而在许多米国人眼中,他们更多的却是疑惑与不解。
“为什么华夏人要走得这么整齐?”
这在他们看来几乎是一种“反个性”
的行为。
对华夏人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集体纪律与仪式表达;但在长期浸润于个人主义传统中的欧美人看来,这种高度统一的行动背后,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自我消弭与秩序崇拜。
你要向他们解释这件事,得绕很大一个圈子。
得从文化根源讲起:
比如讲“自由”
,他们瞬间就懂了——他们的祖先,正是受不了英王统治、宗教束缚,或本身就是流放者、冒险家、异见分子,才横渡大洋来到北美新大陆。
因此,“自由”
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身份认知。
他们的逻辑是:谁也别管我,我爱怎样就怎样。
他们自诩为世界的“自由灯塔”
,坚信弱肉强食、自由竞争才是社会前进的最优状态。
而华夏,几千年来信奉的是另一套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尺度,是准绳,是万物有序运行的基石。
你看自然: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是天地运行的规矩;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时序;
候鸟按路线迁徙,鱼群沿轨迹洄游——没有这些自然法则的约束,生态便会崩溃,世界将陷入混沌。
因此华夏人将“规矩”
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合院要方方正正,喻示着安稳与秩序;
古代皇宫与皇陵亦讲究中轴对称、布局严整,体现的是权力结构与宇宙观的和谐统一;
下至个人,我们也强调制定学习计划、保持作息规律——守规矩不是压抑天性,而是借助约束提高效率、明晰方向,从而在人生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所以当外国人看到华夏阅兵式那般整齐划一,他们的反应往往是:
“哇,他们不是真人吧?”
“太酷了!
所有人的动作一模一样、在一条线上……这到底怎么做到的?”
“一切都太完美了,怎么可能走得这么齐?”
“惊人的力量与精准……”
他们会惊叹,会佩服,但绝不会想自己去尝试。
你若让他们参加阅兵、走成那般,他们多半会抗议:“这是对我人权的干涉,是谋杀我的天性!”
——甚至扬言控告。
所以你看老特搞的阅兵,队伍松散、五花八门,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自由”
该有的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
你黄建鑫,凭什么认为自己在国内行之有效的那套创作逻辑,就能让米国观众埋单?
…
所幸,经李琦一番点拨,黄建鑫回到拍摄中调整了心态和方法。
事实证明,只要严格尊重剧本、理解类型叙事,放下“自我表达”
的执念,很多国内导演是能顺利完成跨国拍摄任务的。
这让人不禁想起某川导演的轨迹:
早年《寻枪》、《黑洞》、《可可西里》,作品扎实、风格凌厉,叙事严密而充满力量。
可从《王的盛宴》开始,逐渐走向抽象和自我沉溺,形式越来越大于内容;
等到《749局》,已经彻底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