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星光出海,优势在我(3 / 4)

加入书签

希望你们所有人都牢牢记住一点:公司花重金送你们去好莱坞,绝不仅仅是为了让你们去镀个金,混个脸熟,或者追求个人的名利!更重要的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你们要学的,是好莱坞先进的电影工业流程、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前沿的拍摄技术、成熟的类型片叙事模式,以及他们如何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理念精髓!

谁要是去了那边,光顾着享受花花世界,或者脑袋一热,被西方的某些糟粕思想洗了脑,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谁装一脑袋西方垃圾回来”李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重重敲在每个人的心上:“……那我就把他的脑袋,留在好莱坞!!”

“嗡……”会议室里仿佛响起了一声无声的惊雷。

众人闻言,心头皆是一凛。李琦话语中的决绝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像一股无形的压力,瞬间笼罩了整个空间。

他们意识到,此行不是那么简单。

历史上零零星星华夏去好莱坞有过几次,但规模小,不成体系。

直到2013年后,才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先后组织了16批,总计200多人的队伍赴好莱坞学习,涵盖了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等各个行当。

其中不乏后来声名鹊起的陈思乘、郭樊、宁耗、乌尔擅等人。

然而,学成归来后,这些人的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迅速被国内浮躁的市场环境同化,沉迷于“粉丝经济”,热衷于工业化的流水线宣发,甚至卷入“阴阳合同”、票房造假,如“阴兵过境”般的幽灵场、利用关系抢夺排片等乱象之中,将学到的皮毛用于快速套利。

如乌尔扇,一脑袋白皮思维,要不然也拍不出来《封神2》这样的电影出来。

而另一小部分人,则真正沉下心来,消化吸收,将所学融入本土实践。

比如郭樊、比如陈思乘,一个在科幻类型上顿悟突破,一个在商业类型片上死磕市场,都取得了现象级的票房成功,证明了学习与本土化结合的力量。

最后一波就是失败的。

肖泱也去了,但当导演是废了,安心当演员。

李琦现在提前了十年,而且是以公司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十年,导演和演员的面貌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之前。

他还真不怕这些演员导演留在好莱坞不回来了。

退一万步讲,如果真的有人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大放异彩,那恰恰说明他的“文化出海”策略取得了更高层次的成果!

届时,他手握大量优质剧本和项目,完全可以将剧本交给这些在好莱坞“内部”的自己人,由他们主导或参与制作,利用好莱坞的工业体系,拍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这比他自己每次远渡重洋,带着翻译,费尽口舌地与那些思维方式迥异的外国导演、演员沟通创意,效率要高得多,效果也必然更好!

他的蓝图远不止于此。

不仅内地的导演、编剧、演员要去,香江乃至未来宝岛的优秀电影人才,也要纳入这个交流体系。他要编织一张遍布全球华语电影精英的网络,真正实现“桃李满天下”。

这,正是他宏大“文化出海”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到时候,他再开会的时候,对领导和们的人。

对了,万一他们在那边出名了,顺理成章可以成立工会了。

有了工会......

“优势在我!”

中午,李琦找林和泰和文化部的副部长于梓谦一起吃的饭。

将自己的想法和对方说了一下,毕竟自己现在的身份,这些事情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你小子,真能整事情,不过这样也好,让他们出去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