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4章 还你一场机缘(1 / 3)
关于工资,曲某人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
在他想来,付二保就算是临时工,一个月怎么着也能有三十来块钱的收入。还是个会手艺的,再有点奖金、补贴、加班费,挣四十多甚至五十多都不稀奇。
事实上,眼下这年头临时工的工资,不能说跟“手艺”完全没关系,但关系也不大。
挣钱最多的是类似于果蔬公司、水泥厂,每日任务繁重的重体力岗。日薪一块八,一个月除去休息天,能挣四十五块左右。
至于火车站扛大包、建筑工地当力工那些,虽然也是重体力劳动,但活多活少不一定,收入也不稳定。
有活儿时一天能挣一两块,没活儿时干等着,一个月下来多的时候三四十,少的时候就十几二十块。
日化厂之类的,工作环境有一定污染、刺激和危险的工作,一天一块七,一个月四十块一多点。
屠宰场之类劳动任务很重,环境也差,但多多少少有点工资外实惠的岗,一天一块两毛八,一个月大概三十二块左右。
后面根据岗位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长的不同,工资一路递减。
到了裁缝铺这种基本不需要付出体力,工作环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轻省”岗位,一天就八毛钱,一个月二十块冒个小头。
这还不是最低的,放眼京城连临时工都不是,每天四下寻摸零工,猫一天狗一天,一个月连十块钱的挣不上的大有人在。
尤其是知青回城后,各个单位都强招人。人多了,活还是原来那些,几乎所有临时工岗,工资都有所下调。
相比之下付二保算不错的,他那工作不是随便招个人就能干,工资好歹没受影响。
正常来讲,两口人一个月二十块,除去房租水电,虽然肯定不宽裕,但也够生活了。
可付德林是个药罐子,没有劳保就没地儿报销,每个月不犯大毛病的情况下,都得抓几块钱的药。
其实付德林的白内障不是不能治,65年陆道炎教授研发了白内障冷冻摘除器,在70年代后期得到全国推广,成为主流术式。
费用也不算贵,综合成本虽然有80块钱左右,但这年头的医院是补贴患者的,实际收费也就二三十块钱。
如果有单位,再报销个百分之八九十,个人实际掏三四块钱就够了。
付德林单位没有报销,但二三十块钱,勒紧裤腰带咬牙攒两年,也不是凑不上。
问题是,冷冻摘除术要植入人工晶体,而国内尚未掌握人工晶体制造技术,需进口pA硬性晶体,单枚超过五百块。
如果不植入晶体,术后要佩戴一千度以上的凸透镜,视物变形,依旧行动不便。
属于比不做手术能强点,但也强不到哪去。
那五百块的人工晶体钱,对双职工家庭来说都至少要攒上一年。在付二保爷俩那,根本就没头儿。
为了攒钱,付二保在家接偷摸私活。但都是平头老百姓。图手艺的同时也图便宜,要价不说跟国营服装店比,都不能比街道裁缝铺高。
也没个缝纫机啥的,三两天才能缝出一件,挣个块八毛的手工钱。
小丫头说,不少人都欺负他家。
他爹不看不见嘛,大白天里去偷布料,撅针尖儿,把做到一半的衣服给扯了。搞得付二保没挣着几个子儿,还经常得搭料子赔给主顾。
至于为啥欺负……手艺好,抢街道裁缝铺和其他搁家里接活儿的生意。
街道主任也看他家不顺眼,总说东大的百年屈辱,都是满清造的孽。
姓付的源头很多,满汉都有。
付二保家的“付”,是由满族“福塔氏”分支衍生出来的。一直往上倒,祖上正经阔气过。清末时落魄,日子过不下去了才偷摸冠了个汉姓,拜师学了裁缝这门糊口的手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