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朕问》天下(十二)(1 / 5)
对于接见艾儒略,朱慈炅觉得事涉天下,有些犹豫。艾和尚毫无疑问是传播东西方学术的重要人物,或许可以安上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名头。
如果没有朱慈炅,他一生都将在福建度过。朱慈炅知道他,是中书团中成员蒋德璟在与朱慈炅讨论西洋学术时推荐。
大明士大夫没有被鞑清阉割后的文化失落,所以完全没有什么公知心态。他们也不是后世激进的自干五,否定西方的一切,甚至觉得人家的历史全部伪造,所有知识技术都偷窃自大明。
大明士大夫看待西方学术,天然就具备自己的文化自信,可以坦然接受对方的优秀,并认真研究学习。在浩瀚史册中,他们找不到大明困境的解法,于是才把目光投向西方,希望可以有所借鉴。
对于西学,他们大多数人就像蒋德璟一样,只是一个猎奇的小伙子。而所谓卖国学说,他们更像是一个炫耀爸爸大汽车的小朋友,可以付之一笑。
至于篡改历史,朱慈炅指示,张瑞图操刀,高大上的大明翰林院捉笔,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天启大帝这辈子留给后人的印象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许是个时运不佳的千古名君,甚至对标后周世宗,只因为修实录的是他宠溺的亲儿子。
历史其实不是学术而是政治。
朱慈炅犹豫的原因是,艾儒略不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他本质上是个传教士。
大明这个时代思想领域一片混乱,王阳明的徒孙们都分成了好几派,西学那一点点荒诞的学术理论动摇不了大明的思想根基,最多就是为这混乱添砖加瓦。
其实,朱慈炅对于大明思想领域,还有点唯恐天下不乱,只有乱了,他才能拨乱反“正”,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