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9 从地域实践到全球反恐新生态(4 / 5)
,在陡坡处展开增强附着力。调试后的无人车在湿滑山林中行驶自如,甚至能攀爬45度的斜坡。
行动正式启动,山林搜捕阶段,搭载“红外静默导航”的无人机率先升空,模仿猫头鹰的飞行轨迹,悄无声息地探查****的藏匿点。地面无人车借助防滑履带,在山林中快速推进,配合士兵完成搜捕。当****沿河流逃窜时,中枢大脑立即切换“河流拦截”模式,水下潜航器从上游悄然潜入,清除河道中的障碍物;水面无人艇搭载声波驱散器,形成拦截防线。
在城市清剿阶段,突发意外:****劫持了一辆载有平民的公交车,企图冲卡逃脱。陈凯立即启动“跨域通信联动”,将公交车的实时位置、车内人员情况等数据同步至各国指挥中心。林薇借鉴《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思路,建议派遣伪装成出租车的无人车在前方路口制造“轻微事故”,延缓公交车速度;同时,空中无人机投放“非致命***”,干扰驾驶员视线;地面部队趁机制服****。最终,行动成功解救全部平民,抓获12名****,且无一人伤亡。
此次实战行动让跨域协同战术得到了充分验证,东南亚某国反恐部门负责人高度评价:“中国团队的战术不仅高效精准,更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气候特点,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王玲则在总结中表示:“跨域协同的核心不是装备的简单叠加,而是古今智慧与地域实际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反恐形势。”
跨国联合反恐行动的成功,推动全球反恐技术联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联盟,王玲小组作为联盟的核心技术支撑团队,牵头开展“全球反恐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旨在解决不同国家装备兼容、数据共享等关键问题。
林薇带领团队梳理各国的反恐技术需求,参考《周礼·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有法焉”的标准化思想,牵头制定《跨域反恐装备通用技术规范》。该规范明确了无人装备的动力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统一标准,就像古代“车同轨、书同文”一样,打破装备间的兼容壁垒。例如,按照规范改造后,中国的无人车可以直接接收美国卫星的定位数据,俄罗斯的无人机可以配合欧洲的地面部队行动。
规范还融入了“文化适配”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对装备的外形、操作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在中东地区部署的无人装备,外形避免使用猪、狗等宗教禁忌动物的元素;在非洲部落区域,操作界面增加当地语言的语音导航。该规范发布后,得到联盟成员的一致认可,已有20多个国家开始按照规范改造本国装备。
赵阳负责联盟的“技术培训体系”搭建,他借鉴古代“师徒传承”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设计“三级培训体系”:一级培训面向基层反恐人员,开展装备操作基础培训;二级培训面向技术骨干,教授装备维护和改造技能;三级培训面向指挥人员,聚焦战术规划和跨域协同能力培养。
为提升培训效果,赵阳升级了“沉浸式培训基地”,新增“全球场景库”,涵盖中东沙漠、欧洲山地、非洲草原等15类典型场景。学员通过VR设备,可体验不同地区的反恐实战环境,像古代将领“纸上谈兵”结合“实地演练”一样,快速积累实战经验。在首期联盟培训中,来自30个国家的120名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