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续(3 / 5)
孔洞,虽然孔洞直径不足1毫米,但会导致冷凝水渗漏,无法进入净化模块。
“常规的修补材料在微重力环境下无法附着,而且冷凝管处于-50的低温环境,普通粘合剂会失效。”
刘洋的语气带着焦急。
赵阳突然想到了古中国的“补瓷”
技艺“宋代的‘金缮’工艺,用天然大漆混合金粉修补瓷器,不仅能密封裂痕,还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韧性。
我们可以让空间站使用应急包里的环氧树脂胶,混合金属粉末,借鉴‘金缮’的‘逐层填补’法修补孔洞。”
“但微重力环境下,胶液会漂浮起来啊!”
刘洋提出疑问。
陈凯翻到古埃及的“壁画上色”
技术“古埃及人在绘制墓室壁画时,会在颜料中加入蜂蜡调节粘稠度,让颜料能附着在垂直的墙壁上。
我们可以在环氧树脂胶中加入少量空间站里的蜂蜡,增加胶液的粘稠度,同时让宇航员用特制的竹制刮刀涂抹——竹刮刀的硬度适中,不会划伤冷凝管,这参考了中国古代‘髹漆’用的竹笔。”
按照这个方案,宇航员将蜂蜡加热融化后混入环氧树脂胶,用竹刮刀小心翼翼地将胶液填补在孔洞处,再贴上一层薄金属箔。
24小时后,冷凝管恢复了密封性,水循环系统重新启动。
刘洋在后续的汇报中写道“这种源于古代的修补方法,在太空环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比现代应急修补剂的效果还要好。”
随着“星际智慧图谱”
的不断完善,它逐渐成为全球深空探测任务的“标配工具”
。
当“玄冥号”
探测飞船再次抵达冥王星轨道时,搭载的“勾股-雷达预警系统”
成功探测到一片隐藏在冰晶群中的小型尘埃云,飞船借助借鉴了中国古代“舵机原理”
的推进系统,灵活地避开了障碍。
“玄冥号”
的载荷专家张磊在冥王星表面投放了一台自动探测仪,探测仪的机械臂采用了鲁班“木鸢”
的仿生结构,能在低重力环境下精准抓取岩石样本。
当样本被带回地球,林薇现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冰晶结构,这种结构能高效储存能量。
“这和爱斯基摩人建造的‘冰屋’保温原理很像!”
她立刻展开研究,将冰晶结构与现代储能技术结合,研出了“深空低温储能电池”
,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提升了两倍。
这天,陈凯在整理一批新收录的古航海文献时,一本明代的《顺风相送》引起了他的注意。
书中详细记载了“过洋牵星”
的导航方法,用“牵星板”
测量星体与海平面的角度来确定航船位置。
“这比我们现在用的恒星导航系统更简洁!”
他立刻组织团队研,将“牵星板”
的刻度原理转化为数字化算法,开出了“轻量化恒星导航模块”
,体积只有原来的15,却能在信号中断时维持72小时的精准定位。
该模块很快被应用在“银河一号”
的筹备任务中。
“银河一号”
是人类个银河系中心探测任务,需要穿越数千光年的星际空间,面临着未知的辐射带、引力异常等多重风险。
王玲的团队负责为飞船设计“综合应急系统”
,他们整合了古中国的“堡垒防御”
理念、古罗马的“军团战术”
和玛雅人的“星象预警”
智慧,构建出一套“多层级风险应对体系”
。
“你看这个‘应急舱’设计,”
王玲指着三维模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