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社区记忆的收藏家(1 / 3)
初冬的第一场薄霜悄然降临,清晨的小区像是被撒了一层细碎的糖粉。
陆子昂呵着白气在小区里慢跑,经过图书馆时,现老周已经等在门口,脚边放着几个沉甸甸的纸箱。
"
快来搭把手!
"
老周搓着冻得红的手,"
这些可是宝贝。
"
箱子里装的是小区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泛黄的照片、手写的日记、甚至还有几本跨越半个世纪的账本。
最让陆子昂惊讶的是一本用红布精心包裹的相册,里面整齐地贴着小区从建成到现在的每一处变化。
"
这是陈奶奶捐的。
"
老周小心地翻动着相册,"
她说这些记忆该交给懂得珍惜的人。
"
这件事还要从上周说起。
在整理图书馆的旧书时,陆子昂偶然现了一本夹着老照片的《红楼梦》。
照片背面娟秀的字迹记录着三十年前小区里的一场婚礼。
当他把照片归还给已经白苍苍的主人时,老人捧着照片热泪盈眶的样子,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
"
我们应该建一个社区记忆馆。
"
在当晚的志愿者会议上,他提议道。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热烈响应。
王大妈翻箱倒柜找出了小区第一届邻里节的照片,李大爷贡献了记录小区变迁的日记,连孩子们都拿出了自己画的"
我眼中的小区"
系列图画。
记忆馆的位置选在图书馆最里面的小房间。
阿杰带着几个手巧的邻居亲手打造展柜,老周负责整理文字资料,陆子昂则担当起策展人的角色。
最让人感动的是,连平时最沉默的保安小张都主动要求负责夜间的安保工作。
"
这些东西比什么都珍贵。
"
小张说得特别认真。
布展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温暖的回忆之旅。
老人们围坐在展品前,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年轻人听得入迷,不时出惊叹;孩子们则好奇地追问着那些他们未曾经历的岁月。
"
这张照片我记得!
"
王大妈指着一张黑白照片激动地说,"
这是小区第一次办中秋晚会,那时候我还扎着两条大辫子呢!
"
照片上年轻的王大妈正在表演节目,笑容灿烂得如同当时的月光。
站在她身边的陈奶奶还是个小媳妇,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孩子。
"
时间过得真快啊。
"
陈奶奶轻声感叹,"
一转眼,孩子都有孩子了。
"
陆子昂细心地将这些口述历史记录下来,配上对应的照片,做成了一本厚厚的《小区记忆集》。
老周看了直竖大拇指:"
这比专业出版社出的书还有价值。
"
十一月中旬,记忆馆正式开放。
没有隆重的剪彩仪式,只是在门口挂了一串居民们亲手制作的风铃。
然而就是这个朴素的开馆仪式,却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最受欢迎的展区是"
时光长廊"
。
那里按时间顺序陈列着小区从荒芜到繁华的点点滴滴:第一栋楼封顶时的合影,第一批住户入伙时的热闹场景,第一个孩子在小区出生时的全家福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
原来我们小区这么有历史。
"
新搬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