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世事变迁。
曾经在轧钢厂一手遮天、搅动风云的李怀德,最终也没能永远风光下去。
随着政策风向的持续变化和厂内积怨的深重,他的一些做法引起了上面的注意。
经过一番不算激烈的博弈,李怀德算是“平稳落地”,被调离了轧钢厂,去了一个闲职部门,就此淡出了轧钢厂的权力中心。
轧钢厂这艘大船,在经过李怀德时代的高速甚至有些颠簸的航行后,似乎又需要一位稳重的舵手。
于是,之前被边缘化的老厂长杨为民,被重新请了回来。
杨厂长回来了。
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依旧保持着和煦的笑容,依旧会在车间里背着手慢慢踱步。
工人们见到他,还是会尊敬地喊一声“杨厂长”。
表面上看,似乎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轧钢厂,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个轧钢厂了。
李怀德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某些印记却难以轻易抹去。
他提拔起来的一些亲信虽然有所收敛,但依然盘踞在重要岗位上,阳奉阴违,关系盘根错节。
厂里盛行过的那套溜须拍马、搞关系胜过抓生产的风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的。
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计划经济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市场竞争的压力开始隐隐传来。
轧钢厂生产的钢材,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外面的一些乡镇企业、新兴钢厂,凭借更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更低成本,已经开始蚕食原本属于轧钢厂的市场份额。
厂里的效益,肉眼可见地不如从前了。
杨厂长坐在熟悉的办公室里,面对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棘手局面。
他试图恢复过去那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重视技术的风气,却发现推行起来阻力重重。
老人们习惯了懈怠,中年人心思活络想着找后路,年轻人则觉得厂子暮气沉沉。
他想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却苦于资金短缺和审批繁琐。
“杨厂长,这批钢材的成本又超了……”
“厂长,下个月的订单量还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