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绿洲之梦:艾娃与非洲大陆的农业革命(2 / 5)
的破坏。
向东,沿着尼罗河及其支流,以及东非大裂谷的湖泊区域。这里有天然的水源优势,但也面临着季节性泛滥和病虫害的问题。艾娃团队引入了更科学的作物轮作制度,推广抗病虫害的水稻和小麦品种。她们改进了灌溉系统,使其更加高效,减少浪费。同时,传授大夏的农具制作技艺,如曲辕犁、镰刀、脱粒机的简易版本,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女兵们在这些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除了安全职责,更多地承担起组织协调和卫生知识普及的工作,帮助建立初步的田间管理秩序。
向西,她们探索了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边缘。这里雨水充沛,但也存在土壤肥力流失快、杂草丛生的问题。艾娃团队推广了大夏的“林下经济”和“梯田耕作”理念,指导当地人在保持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垦耕地,修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引入了适合湿热环境的水稻品种和热带水果、蔬菜的种植技术。她们还带来了新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减少因疾病导致的减产。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艾娃团队都坚持“先调研,后示范,再推广”的步骤。她们不急不躁,首先与当地的长老、首领和有经验的农夫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然后,选择合适的地块建立小型示范田,用大夏的技术和种子进行耕种。当示范田的作物以肉眼可见的优势(如生长更快、长势更好、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展现在当地人面前时,说服力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种子的力量:改良育种与传统智慧的结合
“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优质的种子是农业丰收的基础。艾娃深知这一点。她从大夏带来的,不仅仅是少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优良种子样本,更重要的是一套科学的育种和留种方法。
大夏帝国在农业育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农技专家们带来了水稻、小麦、玉米、小米、高粱、豆类、薯类、蔬菜等多种作物的改良品种。这些种子经过长期选育,具有高产、抗逆性强(抗旱、抗涝、抗病虫害)、适应性广等特点。
在推广过程中,她们并非简单地将种子分发下去就万事大吉。艾娃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给他们好的种子,更要教他们如何培育、筛选和保存属于他们自己的好种子。”
农技专家们建立了临时的种子培育和筛选站。他们指导当地人如何进行人工授粉,如何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进行留种,如何进行简单的杂交试验以适应当地的小环境。她们还改良了传统的种子储存方法,利用干燥、通风、低温(如地窖)以及草木灰、辣椒等天然物质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延长种子的保存期和发芽率。
更重要的是,她们尊重并学习当地的传统农业智慧。非洲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某些独特的抗旱品种、间作套种模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知识。艾娃鼓励团队成员与当地农夫充分交流,将大夏的科学方法与当地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培育出更具地方特色和适应性的新品种。这种“双向学习”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融合与接受。
例如,在西非的一些地区,当地人有种植一种叫“福尼奥米”的古老谷物,口感独特且耐旱。艾娃的团队没有因为它产量不如引进的小米高就忽视它,而是对其进行研究,尝试用大夏的育种技术改良其某些性状,同时也向当地人学习其独特的种植和加工工艺。
三、水脉的延伸:水利建设与生命之源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希望,那么水就是生命的源泉。在非洲,水利灌溉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艾娃团队将水利建设视为推广新农业的核心支柱。
她们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建设了多样化的水利工程。
小型蓄水工程:这是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包括在山谷、洼地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