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撕裂(11)(5 / 6)

加入书签

帮助沃尔的部队和英国人接头这等外交大事做不了决定的科兹洛夫,只能单独为沃尔的部队规划进军路线与驻扎位置。

并承诺在遇到理论上应该按1907年协议划定的势力范围会师的英国人之前,为沃尔的部队提供补给。

(一些解释:

1、二战中的中东概况

在1907年英俄协定之后。

饱受英俄干涉的伊朗走出了一条封建特色的亲德亲美道路,并最终因此被英苏再次武装干涉,这点之前我们已经简单提到不再多说。

单说英俄决定再次武装干涉的直接前因后果与简单时间表。

1941年4月1日,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

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

1941年5月,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并从维希法国手中(其实是从控制当地的达尔朗上将手中,一盘散沙的维希法国只是默认)接管了叙利亚的机场,大批德军和意军飞机得以借助这里飞往伊拉克支援亲德政府。

这导致英国在中东利益大幅受损。

因此为了保护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1941年4月18日,原本计划去远东保卫,对于当时的明白人来说已经无比明显的,正在被小日子窥伺的新加坡的第10印度师一个旅和一个炮兵团,在邱胖子的直接要求下,在伊拉克巴士拉登陆。

同时驻扎在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也开入伊拉克。

1941年5月29日,英军占领巴格达,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阵”军官集团成员逃往伊朗、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1941年6月初,在更多调来的殖民地英军和自由法国部队联手的情况下,盟军打败这一地区的维希法国部队,并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

同年,叙利亚独立(从一战后法国从奥斯曼帝国获得的叙利亚法属托管地(包括如今的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等地)独立)。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

1941年7月12日,都陷入了“孤家寡人”状态的英苏,签订协议,约定绝不单独和德国媾和。

此时认为自己还能在德英苏之间跳舞攫取利益,且一共只有11个师的伊朗。

就在远东地区日本封锁苏联海岸,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力不足;

走北极航线运输风险巨大,且运力同样不足;

走黑海土耳其海峡,但海峡被封闭,且想要强行通过可能会和享受着奥斯曼最后一个猛男凯末尔遗产建立的土军(虽然装备不行但是经过动员有了50个师,41年底膨胀到超过75万人)直接对抗,并将已经占领希腊的德军引来的风险。

等多个地缘政治因素的情况下,成了最容易被突破的点。

于是1941年8月25日,英苏共同出兵。

1941年9月16日,英苏几乎兵不血刃(总伤亡不到100人),将伊朗逼降,这条关键的战略通道被盟军控制。

同时如此迅速的行动,也威慑了土耳其,让其在之后的二战过程中选择中立的倾向加大。

从这一过程来看,在低自己一个级别的匹配局中英国人的战斗力还是够用的。

而这一系列行动也重新保证了盟军在中东的势力范围,避免了轴心国轻易的实现一战中德国3B铁路的构想。

当然从这里也能看出,当时斯大林会认为小胡子,可能更愿意在巴尔干半岛搞定希腊战役(1941年4月结束)之后。

继续向中东推进以替盟友擦屁股,顺带获得更直接的战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