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立规矩(2)(6 / 9)

加入书签

微放松就得意忘形。

    当年,乌台诗案前,苏轼这大胡子,甚至敢直接在给赵煦的父皇谢恩表上写: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要换了弘历,就这一句话,苏轼全家现在应该已经和赵煦差不多大了。

    而这,只是苏轼当年阴阳怪气的嘲讽朝廷的文字里,程度最轻的话。

    乌台诗案后,这些家伙总算老实了些,不敢再随便议论、阴阳怪气了。

    而如今,随着赵煦放宽言论。

    思想文化界,固然得到了发展空间和发育时间。

    但,各类小丑,也随之开始翩翩起舞了,各种妖魔鬼怪,也都跳了出来。

    旧党的人,开始公开讨论,恢复仁庙明道之制,允许两府大臣往来,甚至允许宰相兼任东府枢密使。

    同时,这些家伙还盯上了台谏。

    再次想要将御史和谏官合一。

    让御史谏官,归到一个系统,这样御史既能风闻奏事、弹劾大臣,也可以干预国家政策,朝廷法令。

    他们这是要干嘛?

    跑步进入大明王朝?

    新党的人,也没有闲着,也不给赵煦省心。

    这才多久?

    坊间就已经出现了对新学的‘以道观分,无为为君,无为为君则有为为臣矣!而君臣之义,便在此中!’思想的公开讨论。

    陆佃公开在太学中,与太学生们大谈特谈的所谓‘有体有用之学’。

    至于什么叫‘有体有用之学’,自然是特指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字说等著作为核心的荆公新学。

    当然,他陆佃陆师农,作为王安石‘最爱的’学生,早已掌握了新学核心技能——掺私货。

    所以,陆佃毫不犹豫的将他自己的个人著作《说文》,列入其中,作为《字说》的参考书目。

    也就是他还有点良心,知道要讨好一下赵煦,于是把赵煦命张方平编修的《元祐字典》也列在书目里。

    而致命一击,则来自于十二月初入朝述职,顺便参加元祐二年正旦大朝的河北路转运使吕升卿,带回京的吕惠卿在‘河东潜心新学’,‘发三代先王之真意’,所撰写的一部书稿。

    这部书稿的名字叫《县法》。

    这个县,自然不是郡县的县。

    而是县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