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乾坤大挪移(2 / 7)

加入书签

有的庞大人口数量,才让大宋的三冗问题难以解决!

    因为在本质上,所谓冗官、冗员、冗兵,都是赵官家们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内爆而做的选择。

    这是巨大的压力!

    是悬在赵官家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在同时,如此庞大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有着无穷的发(压)展(榨)潜力。

    各地区经济情况的不匹配和物价的不对等,更是放大了大宋人民的发(压)展(榨)空间。

    比如说,这一次赵煦,给辽人开出的布匹的价格。

    看似是击穿了地板价。

    但实际上,却是有着两三倍的利润!

    为什么?

    因为赵煦织布用的蚕丝、苎麻等原料,是从大宋那些偏远军州收购来的。

    譬如说,蚕丝基本是浙东的,苎麻则是荆湖南路、广南西路等州郡采购来的。

    价格相当感人。

    因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又与发达的中原地区,相距遥远,所以商贾们都不爱去。

    当地百姓养的蚕、种的苎麻,基本只能自用,根本卖不了钱。

    监察御史彭汝砺在熙宁九年时,就曾为这个问题上书赵煦的父皇说:浙东西,丝每斤不至四百,民众乏苦,方无所售。

    没办法!

    大宋州郡

    ,甚至地方上的县乡,都是大肆设卡,对过往商贾,吃拿卡要,敲诈勒索。

    这还是对本州郡的人。

    若是外地商贾,没有过硬的靠山,贸然闯入一个陌生的地方。

    那就是在赌命了!

    无论官吏,还是英雄好汉们,都很喜欢这种愣头青。

    都很愿意将之吃干抹净。

    所以古人云: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但赵煦就没有这个苦恼了。

    于是,早早命了陈睦,在浙江诸州,以下等蚕丝三百钱一斤,中等蚕丝四百钱一斤的价格,大量收购。

    有多少吃多少!

    然后,将这些蚕丝通过海运和漕粮一起运抵海州等中转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