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碰软钉子(5 / 6)

加入书签

nbsp;“是。”范必死点头:

    “当时开荒的人,每天一亩地,奖麦麸三斗,且朝廷承诺,谁开的地,便记入谁的名下。”

    这一道昭令颁布后,令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时至今日,在厉鬼横行下,大汉王朝的权势早就旁落。

    镇魔司的鬼权大于君权,甚至隐隐有种‘君权鬼授’的架势。

    就连税收方面,镇魔司的索要税务也比朝廷更多一些。

    民间有传闻:宁欠朝廷税,不敢少镇魔司的一粒米。

    由此便可见端倪。

    当时的老皇帝在位时,提出这样的政改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朝廷国库空虚,皇帝也没钱,便想压榨盘剥百盘以丰他自己的荷包袋子。

    百姓当时为了朝廷的政令,拼命的开荒,可最终朝廷的承诺并没有落到实处。

    开荒结束后,朝廷并没有兑现承诺。

    当时在任的官员将开垦出的荒田记入政绩,任期满好纷纷升迁而走,却留下了满地的鸡毛与伤痛给百姓。

    百姓忙碌一场,没有获得朝廷的嘉奖,反倒开出的荒地记到了他们的头上。

    每年春季之前,他们都要为名下这些新开的荒田缴纳高昂的税费,缺一个子儿都不行。

    而这些荒地大多贫瘠,种的瓈麦产量极低。

    百姓往往辛苦劳作一年,到了秋收时,收下的粮食甚至不足高额税收的三分之一。

    当年得知要缴税的噩耗后,有不少村民也曾集众抗议,但都被一一镇压。

    镇魔司的驭鬼者那是非人的存在,朝廷也有差役,这些人对付不了厉鬼,还对付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打杀了几批之后,鲜血染红了城门,最终镇压下了这些抗议。

    只是自此后,大汉朝各地的百姓俱都欠了朝廷高额的欠款。

    “以我们万安县为例,这些流土村的百姓,恐怕从他们的父辈时期便开始欠朝廷的钱。”

    年年交、年年欠。

    “我早前看过账册,最多的,欠了180多两银。”

    而这些村民一年到头锄头就是抡出火星子,又能从地里挖出几两银子?

    “父债子偿乃是天经地义,这些债务代代相传,就是还到一百年后,他们都还不清。”范必死道。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