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为刻(1 / 2)
张总,您觉得,鼎盛今日的‘志在必得’,还有多少底气?”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连空调的风声都变得格外清晰。鼎盛的代表们面面相觑,眼神里满是慌乱和不安。张总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任何理由——苏秦的每一句话都戳中了鼎盛的要害,让他们无从辩驳。苏秦见张总沉默不语,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下来,给了对方台阶:“当然,张总,我们恒通也不是非要与鼎盛争个你死我活。商场之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若鼎盛愿意放弃城东地块的竞标,我们恒通可以考虑在其他项目上与鼎盛合作,比如城南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他顿了顿,拿出另一份资料,放在桌上:“没想到苏秦竟能在短短十分钟内,就让鼎盛主动放弃竞标,还为恒通争取到了合作机会——这比他预想的最好结果还要好。张总站起身,脸色复杂地看着苏秦:“苏顾问,今日一战,我张某人服了。没想到恒通竟有您这样的人才,看来以后我们鼎盛要多向恒通学习了。”苏秦拱手作揖,语气谦逊:“张总过奖。商场如战场,讲究的是知己知彼,互利共赢。今日之事,不过是在下尽了分内之责罢了。”张总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带着鼎盛的代表匆匆离开了会议室。会议室的门刚关上,恒通的代表们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营销总监激动地走到苏秦身边,拍着他的肩膀:第一章初到古槐村1975年的秋天,太行山的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北风卷着黄土,从山坳里呼啸而过,把路边的酸枣树吹得东倒西歪,枝头的野酸枣噼里啪啦往下掉,砸在满是尘土的土路上,溅起细小的泥星子。陈建军背着一个洗得发白、打了三层补丁的帆布包,跟在知青队伍的末尾,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了古槐村的泥路里。帆布包里没什么值钱东西,就几件打了补丁的单衣、一本卷了边的《毛主席语录》,还有娘临走前塞给他的两个白面馒头——这是家里省了半个月的口粮,馒头用粗布包着,还带着点余温。陈建军把帆布包往肩上提了提,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混着尘土,在脸上画出一道道黑印子。他抬头望了望天,灰蒙蒙的,像蒙了一层厚厚的纱,连太阳的影子都看不见,只有远处的太行山轮廓,在昏暗中显得格外厚重,像一头蹲在那里的巨兽。知青队伍一共八个人,都是从北京来的,年纪最大的不过二十岁,最小的才十六岁。带队的是公社的王干事,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脸上带着常年风吹日晒的红黑色,手里拿着个铁皮喇叭,走几步就停下来喊一嗓子:“都跟上!别掉队!古槐村快到了!”走在陈建军前面的是个叫林晓梅的姑娘,梳着两条麻花辫,辫梢用红绳系着,背着一个比她人还大的行李包,走得气喘吁吁。陈建军看她快跟不上了,伸手帮她托了托行李包:“我帮你拿会儿吧,看你累的。”林晓梅抬头冲他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额头上的刘海都被汗打湿了:“谢谢啊,陈建军。这路也太难走了,我脚都磨起泡了。”她说着,把脚往路边的石头上抬了抬,陈建军看见她的布鞋鞋底都快磨透了,鞋帮上还沾着厚厚的泥。“再坚持会儿,王干事说快到了。”陈建军安慰她,心里却也犯嘀咕。他们从公社出发,走了整整三个小时,一开始还是土路,后来连土路都没有了,全是坑坑洼洼的泥路,鞋子里灌满了泥,走一步都费劲。又走了大概半个钟头,前面突然传来王干事的声音:“到了!前面就是古槐村!”陈建军和林晓梅赶紧抬头往前看,只见不远处的山脚下,散落着几十间土坯房,房顶盖着茅草,烟囱里飘着淡淡的炊烟。而村口的位置,矗立着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树干粗得要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枝桠歪扭地向天上伸展,像无数双干枯的手,刺向灰蒙蒙的天空。树身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纹路,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刻上去的,那些纹路扭曲着,在昏暗中看起来像一张张人脸。树干上还被村里的人用红布缠了好几圈,红布已经有些褪色,边缘磨出了毛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