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然被(1 / 2)
雪还在下,京城的街道上行人寥寥,远处的皇宫城墙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严。沈砚握紧了怀里的旧布包,里面的半块密信仿佛有了温度。他知道,从踏上京城土地的这一刻起,他就已经卷入了这场权谋争斗的漩涡,再也无法回头。第二章科举风波起天启十三年,腊月廿八,科举初试的日子。京城贡院外,挤满了前来应试的考生,大多是穿着青布长衫的读书人,也有少数像沈砚这样,带着几分风尘仆仆的外地考生。沈砚早早地来了,穿着一身新做的青布棉袍,怀里揣着笔墨纸砚,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低调。他没去找叶惊鸿,也没联系那位所谓的“远房叔父”——他早就查过,那位叔父十年前就已经去世了,所谓的“投奔叔父”,不过是他用来掩人耳目的借口。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客栈里复习,偶尔出去打探消息,知道这次科举不简单——魏嵩和镇北侯都在暗中安排人手,想要拉拢考中的才子,为各自的阵营添砖加瓦。“叮——”贡院的钟声响起,考生们按照顺序排队入场。沈砚跟着人群走进贡院,穿过几道大门,来到指定的考房。考房很小,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考题纸。沈砚坐下后,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次初试的考题是“论治国之道”,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若是写得太激进,会得罪魏嵩为首的保守派;若是写得太保守,又会被镇北侯一派视为“无能”。沈砚思忖片刻,决定从“民生”入手——治国之本在于民生,无论是保守还是革新,最终都要落到让百姓安居乐业上。这样写,既不得罪任何一派,又能体现出他的才学。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开始奋笔疾书。笔下的文字流畅自然,既有对当下民生问题的分析,也有对未来治国的建议,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成熟。他写得很投入,完全忘了时间,直到监考的官员提醒“还有半个时辰交卷”,他才停下笔,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把考卷交了上去。走出贡院时,天已经黑了。沈砚伸了个懒腰,正准备回客栈,突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沈公子!”他回头一看,只见叶惊鸿站在不远处,身边跟着两个随从。叶惊鸿笑着走过来:“沈公子考得如何?我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想必是考得不错。”沈砚笑了笑:“还行,只是尽力而为罢了。不知叶公子考得如何?”“我嘛,”叶惊鸿摆了摆手,“也就那样,应付考试罢了。对了,我父亲今晚在家设宴,想请沈公子过去坐坐,不知沈公子是否有空?”沈砚心里一怔,吏部尚书叶明远要见他?这可是个接近权力中心的好机会,可也意味着他要正式卷入派系争斗。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既然叶大人相邀,沈某怎敢推辞?只是我身无长物,空手去怕是不妥。”“沈公子客气了,”叶惊鸿笑着说,“我父亲只是想跟你聊聊,看看你的才学,不用这么拘谨。”两人一起上了马车,往吏部尚书府驶去。马车里很宽敞,铺着厚厚的锦垫,炉火烧得暖烘烘的。叶惊鸿递给沈砚一杯热茶:“沈公子,我知道你这次来京城,不只是为了科举。”沈砚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叶惊鸿:“叶公子何出此言?”叶惊鸿笑了笑,眼神里带着几分深意:“十年前,沈敬之大人满门抄斩,唯有一子被救出,隐居江南。沈公子与沈敬之大人同姓,又恰好从江南来,想必就是沈敬之大人的儿子吧?”沈砚心里一沉,他的身份竟然被叶惊鸿知道了!他握紧了茶杯,警惕地看着叶惊鸿:“叶公子既然知道我的身份,为何还要帮我?”“因为我父亲当年与沈敬之大人是好友,”叶惊鸿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当年沈大人的冤案,我父亲一直觉得可疑,只是魏嵩势力太大,他不敢轻举妄动。如今你来了,或许就是洗清沈大人冤屈的机会。”沈砚愣住了,没想到叶明远竟然与父亲是好友。他看着叶惊鸿,眼神里的警惕少了几分:“叶公子,你说的是真的?”“当然是真的,”叶惊鸿点了点头,“我父亲让我请你过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