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遇到(1 / 2)
,以后养蚕就更有经验了。你爸要是还在,肯定也高兴,他以前就总说,咱们村的养蚕技术太落后了,要是能有城里的技术就好了。”晚秋的父亲以前也是村里的养蚕能手,可惜在她十岁那年,得了一场急病,没钱医治,去世了。从那以后,晚秋就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撑起这个家,她早早地就开始学习养蚕,靠着养蚕挣的钱,供弟弟上学。听着母亲的话,晚秋心里酸酸的,她点了点头:“妈,我知道,我会好好学的。”下午,晚秋又去了桑园,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晚饭过后,母亲和弟弟都睡了,晚秋却没有睡意。她悄悄起身,走到灶房里,从口袋里掏出那半张报纸角和那本捡来的旧书,然后点亮了煤油灯。煤油灯的光很暗,昏黄的光线笼罩着小小的灶房,晚秋蹲在地上,借着煤油灯的光,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张报纸。报纸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还被水洇过,有些字都看不清了,但“塑料大棚养蚕技术”几个铅字,却像一颗火星子,落进了晚秋心里的干草堆,让她瞬间兴奋起来。她仔细看着报纸上的内容,虽然很多地方都看不清楚,但她还是大概明白了塑料大棚养蚕的原理——用塑料大棚控制温度和湿度,让蚕宝宝在适宜的环境里生长,这样不仅能提高蚕宝宝的成活率,还能让蚕茧的质量更好。晚秋又拿起那本旧书,翻开夹着养蚕技术内容的几页,书上的字迹是手写的,有些潦草,但她还是能看明白。书上写了很多关于养蚕的技巧,比如如何挑选蚕种、如何调配桑叶饲料、如何防治蚕病等等,其中还有几页提到了塑料大棚养蚕,和报纸上的内容有些相似。晚秋越看越激动,她觉得,要是能把塑料大棚养蚕技术用到村里的养蚕上,说不定真的能提高桑蚕收成,到时候村里人的日子就能好过些了。可一想到周铁柱白天说的话,想到村里人的保守,她又有些犹豫。周铁柱肯定不会同意她搞塑料大棚养蚕,村里人也会笑话她又在搞“野路子”。就在她思绪万千的时候,窗外忽然传来几声狗吠,“汪汪汪——汪汪汪——”,声音急促,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晚秋心里一紧,以为是有人来了,慌忙把报纸和旧书塞进灶膛里。火光“腾”地一下亮了起来,照亮了她紧张的脸,报纸和旧书在火里很快就烧了起来,纸角上的“广州”二字瞬间蜷成了灰,随着烟雾飘向灶房外。晚秋看着灶膛里的火光,心里既失落又庆幸。失落的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关于塑料大棚养蚕的资料,就这么烧了;庆幸的是,没有被别人发现。她叹了口气,吹灭煤油灯,摸黑回到了房间。躺在床上,晚秋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塑料大棚养蚕的事,她心里暗暗决定,等明天技术员来了,一定要问问他,塑料大棚养蚕技术到底可不可行。拖拉机上的“意外收获”1983年的春风,像是攒足了劲儿似的,一股脑儿地吹遍了李家村的角角落落。田埂边的野草冒出了嫩绿的芽尖,河边的柳树垂下了柔软的枝条,连村头那棵老槐树,也偷偷在枝桠上缀满了小小的花苞。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庄稼叶上,晶莹剔透,像是撒了一地的碎珍珠。林晓菊就是踩着这样的露水,扛着一把比她人还高的锄头,急匆匆地往村头的责任田赶。锄头的木柄被磨得光滑发亮,一看就是用了好些年的老物件。林晓菊个头不算矮,可扛着这把锄头,还是显得有些吃力,她时不时地要停下来,调整一下锄头的位置,揉一揉被锄头压得有些发酸的肩膀。昨天傍晚,村口那只挂在老槐树上的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队长李建国那粗哑的嗓音传遍了整个村子:“各位村民注意了,各位村民注意了!为了鼓励大家积极耕种,咱们队里决定,谁家先把自家的责任田翻完,就奖励两斤尿素!尿素啊,同志们,这可是好东西,能让庄稼长得又快又好,大家抓紧时间干啊!”这消息一出来,整个李家村都沸腾了。要知道,在当时的李家村,尿素可是比白面还金贵的稀罕物。平时村里分肥料,大多是些农家肥,尿素只有在种水稻或者玉米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