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雪中送炭(2 / 4)
的米汤度日,一碗米汤里能捞出的米粒屈指可数。十万石粮食,足够让三州百姓的粥里多上不少米粒!
他放下茶杯,起身对着王渊拱手,语气诚恳:“王公子这份礼,可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代三州的百姓,谢过王公子!”
“咳,武大人客气了。”王渊也跟着起身,语气带着一丝不好意思,“只是在下人微言轻,这十万石粮食并非无偿赠送——按照眼下的市价,再加一成,如何?”他解释道,“如今江淮一带的粮食,已被大人收购得差不多了,粮价本就涨了不少。各地官府又严格管控粮价,就算大人有钱,也未必能买到这么多粮食。”
“价钱好说。”武安君点头应下,随即又面露难色,“只是,本官眼下恐怕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银钱。”他心里清楚,王渊口中的十万石粮食,大概率是从北元运来的——比市价高一成,已是极低的价钱。可十万石粮食折算成白银,差不多要六万两,若是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整个三州的财政都会陷入危机。
如今他治下的各州县,之前都遭过兴化军洗劫,就算是他当初“下手最轻”的唐州,地方大族也被搜刮得差不多了,根本没地方再筹钱。普通百姓饭都吃不饱,还得靠官府发放的救济粮和低息贷款勉力维持,更别提征税了。
武安君在心里盘算——眼下能挣钱的产业只有三处:一处是槿颜打理的两家铺子,每月能有三千两左右的收入;一处是大盘山的铁器坊,每月售卖铁器能有千余两收入,可这些钱都要用来采购铁矿和煤炭,补贴山寨用度;还有一处是李采薇的商号,可那是李采薇的私产,之前采购粮食时,她已经垫付了不少,武安君实在不好再开口。
除了给唐州军预留的军饷,他手里几乎没什么活钱。胡正平打理的江南钱庄,来存钱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是来贷款的商户,手头的银子早就贷了出去,要等到秋收后才能回笼资金。
“大人能拿出多少来?”王渊愣了一下,有些意外——在他看来,武安君屡战屡胜,肯定缴获了不少财物,如今又掌控三州之地,区区六万两白银,不该拿不出来才对。
他不知道的是,唐州军如今就是个“无底洞”:虽然暂时没打仗,可每月的军饷就高达两万两;还有数千匹战马要养,光是草料和豆子,每月就要消耗近万两;更别提还要给士兵大规模换装——为了走“精兵路线”,新打造的铠甲和武器都用了更好的精钢,成本比之前高了三成,铁器坊的收入几乎全砸在了这上面。
“一万两。”武安君伸出一根手指,语气带着歉意,“这已是本官目前能拿出的极限了。”
“咳,那剩下的五万两,大人准备怎么付?”王渊有些无奈——他原本想着,这笔买卖既能卖武安君一个人情,自己还能赚一笔,没成想武安君居然这么“穷”。
王渊算了算,唐州的粮价比北元高不少,这批粮食刨去运输成本,能有两成纯利,沿途再给关卡的官员分些好处,自己还能净赚五千两左右,如今看来,这笔利润怕是要打折扣了。
“要不,先记账?”武安君摸了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等到秋收之后,百姓们交了赋税,衙门里的财政自然就宽裕了,到时候再一并还你。”他心里其实还有个想法——从太原钱庄借钱,可又不想付利息,只能先提“记账”。
王渊眼珠转了转,忽然开口:“大人不如以物相抵,再从我们太原钱庄借贷一笔?在下可以做主,给大人算年息一成,如何?”这算是他借着家族的渠道“干私活”——若是武安君愿意借贷,他能先从钱庄拿到好处,还能跟上游的粮商尽快结账,免得夜长梦多。
“以何物作抵?”武安君挑眉,语气带着一丝调侃,“唐州军的骑兵如何?五百骑!不怕王公子笑话,现在三州之地到处都是窟窿,能省一点是一点。”在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