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冻土岂容禾黍(2 / 3)

加入书签

nbsp;   凭现在的情况来推断未来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若是真有雄主出世,先通过臣服于大宋进行贸易积累本钱,然后整合内部完成集权后再向外扩张,大宋此举难道不是自己又养了个心腹大患出来?

    按理来讲,这话题讨论到这里,基本上就是死结了,毕竟陆北顾不能证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

    然而,陆北顾却话锋一转说道。

    “但晚辈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其实最重要的依据,还是气候。”

    “气候”这个词其实古已有之,并非是现代词汇。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写了“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至战国至西汉时期“气候”开始合称,用于描述一年中节气与物候的周期性变化,《礼记·月令注》记载“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

    而到了前唐,随着《齐民要术》等农书对气候记载的增多,“气候”这个词语也逐渐演变出了包含降水、温度等要素的含义。

    所以老者对此理解起来倒是并无阻碍,但对于这个说法,他还是感到了好奇。

    他将手中策论搁在案上,捻须问道:“此话怎讲?”

    “后晋刘昫所编纂《唐书·吐蕃传》以及前唐杜佑编纂《通典·吐蕃传》,除了描述吐蕃官制、律法、物产、风俗,还提到了松赞干布时,雪原能广种粮食,供养数十万大军......晚辈后来参阅前唐笔记,方知彼时正值‘暖期’,雪线较今上移甚多,吐蕃人方得拓耕雪原。”

    “然而各种晚唐五代笔记资料记载,自唐末以来,北地渐寒常年风雪,西域胡杨多枯,雪原的雪线也重新下移。”

    “冻土岂容禾黍?如今雪原之耕地,至多不过供养百万户人口,而如果向外拓展,一旦劳师远征又无法就地补给,根本不可能支撑得住。”

    “这个说法倒是新奇。”

    老者大感诧异,饶有兴趣地继续追问道:“那这雪原雪线上移,要多久能重新下移?你可研究过?”

    “如果单论雪原雪线,眼下倒是没有例证......如您此前所言,中原得知雪原可有人常居、通商,也不过是南北朝时与吐谷浑打交道才得知的,再往前没有什么记载,大抵是无法住人的。”

    陆北顾这时候却说道:“不过要是从中原的史料来看,倒可窥见一二端倪。”

    老者眼中诧异之色更浓,手指轻叩案几:“如此说来,你是以史书所载物候,推断气候寒暖?”

    “正是。”

    陆北顾点头说道:“《后汉书》记载‘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而《三国志》则记载‘黄初六年冬十月,帝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