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今朝先来谒相公(2 / 5)

加入书签

只能当“选人官”......意思就是判、司、簿、尉这样的最低级的职位,这种虽然也是官,但干的都是脏活累活,所谓“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便是这些“选人官”的工作现状了。

    而“选人官”如果不能被继续荐举入京,那就意味着终身都只能做个微末小官,基本上仕途就是一眼望到头了,不可能再有进步。

    所以如果不是科举这条路实在是走不通,一般的士人不会选择走荐举这条路。

    但是听起来很奇怪是不是?怎么可能有人有才华到了足够让高官赏识的地步,又走不通科举这条路呢?

    有的,包有的。

    譬如......苏洵。

    诸葛亮当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初出茅庐,直到写《出师表》,也不过是二十一年。

    但这位老兄,截止到现在,考科举已经足足考了二十二年了,还没中进士。

    这可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存在,就算因为文学技能点全都点到了“散文”这一项上,偏科有些厉害,但是天赋才华都在那明摆着呢,考科举肯定也比绝大多数考生都强吧?

    然而,努力也努力了,就是考不上进士。

    甚至苏洵在州学考举人,也不是一次就考上的。

    原因也很简单,不管苏洵策论写的多好,如何苦背帖经,在诗赋、墨义这两项上面,卷王们总是能通过极致的操作,把分数差拉开。

    ——所以真的不要觉得在大宋考科举容易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