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科举大年(1 / 5)

加入书签

    王珪连忙双手接过,凝神细读。

    起初他因欧阳修坚决黜落太学体而生的些许不安尚存,但目光掠过赋文,很快便被其内容吸引。

    他读得仔细,时而颔首,时而凝眸。

    良久,王珪抬起头,长吁一口气,叹服道:“欧阳公慧眼如炬!此文确为难得的上乘之作!破题立论正大堂皇,阐发义理精微透彻,章法严谨,文气充沛。更难得的是,其‘通变’之思,非徒托空言,而能贯穿古今实例,切于实用。依我之见,‘甲上’之评,实至名归!”

    王珪的肯定极具分量,堂内其他判卷官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这篇被欧阳修亲自树立为标杆的赋作,在判卷官们手中传阅。

    作为点检试卷官,有着“把最后一道关”责任的梅尧臣接过时,亦是细细品读。

    他素来主张诗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为文亦重平实晓畅、内涵深远。

    读罢,梅尧臣捋须赞道:“此赋无一丝险怪奇涩之态,如行云流水,理明辞畅。其‘变苟宜乎今俗,虽异古而奚伤’之论,实有大家风范。”

    “是啊,与此文相比,那些徒以‘太学体’自炫者,顿时显得矫揉造作,空洞无物。”

    “理胜辞壮,这才是科举取士应倡之风!”

    赞誉之声在判卷官中此起彼伏。

    这篇赋作以其深厚扎实的经史功底、清晰透彻的思辨能力、流畅典雅的文笔,彻底征服了这些阅卷无数的考官。

    在欧阳修有意的引导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