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少女怀春(3 / 5)

加入书签

sp;陆北顾立于一旁,知道杨安国这是要把他当成国子监的金字招牌,不过他也乐见其成就是了。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酝酿之后,开封城的各大热闹处所州桥夜市、马行街、朱雀门外的茶坊、大相国寺周遭,都开始有“消息灵通”的闲汉、说书人或是看似无意闲聊的茶客,将不久前东榆林巷酒楼里发生的那场激烈交锋,绘声绘色地传播开来。

    之所以今天才发酵,倒不是皇城司做不到,而是一直在等待外交方面的进展。

    关于屈野河划界的争端,在经过多日的谈判之后,宋夏双方进入了关键阶段。

    于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取得优势,陆北顾挫败徐舜卿之事,也就成了大宋打出去的一张舆论牌。

    而故事的核心自然是夏使徐舜卿的猖狂挑衅与最终理屈词穷的狼狈,而省元陆北顾临危不惧、挥毫而就《英雄论》,与字字珠玑驳斥谬论的场景,被大书特书。

    而陆北顾那篇《英雄论》被誊抄传颂,徐舜卿的《英雄论》却成了陪衬的笑柄,连街头巷尾的稚童都能咿呀学舌般念出几句“丈夫之气,不因显晦而殊”,至于“守则泰山不移,持则金石不夺”、“嗟尔丈夫,当慎所立”等警句,更是迅速在士子与市民中流传开来。

    只能说,皇城司的暗中推动恰到好处,既激发了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又极大地满足了百姓对才子佳话、外交争锋话题的喜爱,更将陆北顾的形象塑造得高大正面。

    一时间,陆北顾声名更炽,不仅以才学,更以气节风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股由官方悄然引导,在市井间蓬勃生长的舆论浪潮,也成为宋夏此次外交博弈中,大宋用以占据道德与舆论制高点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而徐舜卿本想搅动风云,阴差阳错之下却反而为大宋送来了一个宣扬国威、凝聚人心的绝佳机会,这恐怕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都亭西驿所,夏国使团下榻之处。

    此刻,徐舜卿正垂首躬身站在厅堂中,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冷汗,在顺着鬓角的发丝“滴滴答答”地淌到地板上,他却不敢抬手去擦。

    他身上依旧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华服,不过像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勒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一个声音在寂静中响起,冰冷、生硬,带着党项贵族讲汉话特有的奇怪腔调。

    “徐舜卿。”

    徐舜卿的头垂得更低,喉结艰难地滑动了一下。

    “区区一个宋人书生,乳臭未干的小儿,就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把我大夏的脸面踩在脚下?”

    说话的是党项贵族野利莽,他便是第二批使团的正使,出身野利氏。

    野利莽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怒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