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3 / 9)
bsp; 执豕勤宗祀,刲牲谐庶箴。
荐新呈赤鬣,绎祭协青衿。
岂乏断宰利,惟存报本心。
毛血彰纯恪,幽明契至今。”
诗成,陆北顾轻轻搁笔,看着草稿纸审视了两遍,暗自沉吟。
他这首诗既咏鸾刀古器,紧扣《礼》、《诗》出处,又超脱鸾刀本身物象之外,由器及道,阐发“诚敬为本”、“重在实质而非虚文”的深意,更暗含“起废更新”的期许,与题义若合符契。
而后,他的脑海中本来升起了炼字的念头,但一想到冯京传授的经验,便又按下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吧,不改了,改来改去大概率反而不如第一版。”
答完诗题,接下来是赋题。
赋题的题目名为《民监赋》,以“明德慎罚,民为政本”为韵。
这道题语出《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其义在于为政者不应以水为镜照视容颜,而当以民意为镜,察知得失兴替。
换到大宋,那就是以唐末五代覆亡为鉴,体恤民瘼,慎行德政。
跟诗题一样,这道赋题的出题水平同样不低,不知道是哪位学士的手笔,大概率不是官家本人出的题目。
因为这种题目,都属于那种从经义里挑极有内涵的内容来当做考题,而且格局宏大直指治国之本,并非徒骋文采者所能驾驭,想要写好必须要融汇经史,更需有胸怀天下心系黎庶之志。
而此时陆北顾凝视题目,更是心潮微涌。
何为民监?非独惕厉自省,更是以兆民之耳目为耳目,以四海之悲欢为悲欢!
回想起一路走来他所见到的一切,此刻皆与“民监”二字产生了共鸣他仿佛能看到田夫织妇的艰辛,听到士子学人的议论,更能感受到这庞大帝国脉搏的细微颤动。
对于他来讲,这道题不仅是考题,更是对他信念的叩问。
科举入仕,他要做什么,要对谁负责?
陆北顾并未急于下笔,而是依旧闭目凝神。
良久,思考完毕之后的他睁开眼,目光清澈,旋即提笔濡墨,笔锋于草稿纸上落下,片刻都不再停顿,几乎就是文思如泉涌,沛然莫之能御。
“《民监赋》
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政之所兴,在顺其欲;道之所废,在逆其俗。故哲后临寰,钦哉惟恤!鉴黄虞之陟降,考政令之得失。岂独照水于清渊?实乃求箴于蔀室。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