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就藩,监察御史(3 / 4)
p>
“虽说在京的监察御史官职乃是正二品,可下放到地方的监察御史却多是正七品而已。”
“你们有所不知,这些正七品的御史虽出自御史台,又是京官。可仅论官职,到了地方上仍要被当地官员辖制。”
“说句不客气的话,县令同为七品官员,倘若担心御史监察,故意为难。”
“即便小小的县令都能将七品御史拒之门外。”
“遍观史书,御史因查到官员不法而被设法杀害的,屡见不鲜!”
“竟敢如此?”
“京官在地方被杀,那些地方官员就不怕朝廷彻查?”
朱棣对历朝下方地方的御史待遇不甚清楚,当听到京官快要查出地方官员不法之时,竟会被杀。
此刻也是满脸震怒,当即反问。
而看着好似听到了什么惊天秘闻,立时惊叹出声的朱棣不同。
此刻的李景隆却沉沉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说道:“历朝历代官员被杀都是大事,可地方官员若有贪赃枉法,那便不是孤身一人。”
“这些个贪官佞臣在京城、在朝中必然有所依仗。”
“多方打点之下,便也能将御史身死的消息给压下去。”
“毕竟在京城这个地方,随便揪出来一个便是五品以上的官员,更不需说死的只是区区七品官员。”
“莫说是朝廷,即便就是御史台也不会对死一个七品官员的事太放在心上。”
“除非是朝廷势力争执,某些人想借他们的死讯为由,扳倒政敌。”
虽然李景隆话中的官场甚是阴暗,就好像是被百余双大手牢牢遮蔽了天空,没有半分光亮射进来一般晦暗。
可事实却也的确如此。
七品官员在地方上或许是一地的父母官,能让百姓畏惧,有一些个话语权。
可放在京城,放在朝堂。
七品官在没有圣谕的情况下,甚至都没有参与朝会的机会。
但凡因一个七品官引来的波澜,必然也是朝中有大人物在暗中推波助澜。
东汉令董宣提“强项令”,迫使刘秀承认“天子不与布衣同。”其根本乃是世家大族妄图胁迫皇权。
唐初韩愈《论佛骨表》痛斥崇佛之弊,无非是儒生想要夺回儒教在王朝中独尊的话语权。
最出名自然还是海瑞海刚峰,区区县令却在“倒严”一事上充当中流砥柱,震荡朝野。可说到底,不过是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之流极力倒严,这才让海瑞的事迹震动朝野。
所以虽然极度黑暗,但历来都是如此。若朝中没有内援,一个七品官所言所行甚至生死都传不到京城,更不会激起多大的浪花。
相反!
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在朝中自有靠山,想要压下区区七品官员的死讯,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九江!”
朱棣还有些难以置信,“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当真就能如此大胆,他们竟真敢擅自杀害朝廷派去的御史?”
“燕王这话未免太过天真了些。”
“地方官员怎么可能亲自动手,他们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又能算是什么难事?”
“买通当地强盗,做成强盗杀人的惨案。”
“亦或是埋伏沿路,做成遇难之景。”
“再不济便是恶人先告状,率先将御史定为大逆之罪,先行斩首。”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言至于此,李景隆轻叹口气,沉声说道:“如此一来,那些贪官污吏在地方上和御史之死撇清关系,在朝廷上祈求靠山压下消息。”
“如此一来,一个七品官员的死甚至都不会激起半分浪花,此消息甚至都传不到天子耳中!”
伴随李景隆声音落下,朱棣、朱樉几人好似打开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