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章 大隐患治理四策(2 / 3)

加入书签

何?”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

魏叔玉收回手,在衣襟上擦了擦,又恢复那副玩世不恭的表情。

“父皇,治标要治本。

只要我们能让黄河变得清澈起来,那么通济渠的水自然清澈下来。”

李世民一阵无语,感觉混小子说话像放屁一般。

“玉儿别说笑话,黄河水怎么可能清澈得下来!”

魏叔玉傲然一笑,“事在人为嘛。

儿臣以为,当从四处着手。”

“其一,束水攻沙!

在通济渠引黄口门及关键河段,修筑坚固堤坝,收束河道,增加水流度。

水流湍急,则挟沙能力增强,可冲刷河床,减少淤积。

此乃以水治水,借力打力。”

“其二,广植草木,固土保源。

黄河泥沙之根源,在于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当严令禁止滥砍滥伐,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固结土壤。

此乃治本之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虽见效缓慢,但必须持之以恒!”

“其三,”

魏叔玉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另辟蹊径,海运分流’。

父皇此次下江南,当知海船之利。

巨舰载重远胜内河漕船,且不受河道淤塞、冬季冰封之苦。

若能在登州、莱州,或更南的明州开辟良港,展海运。

将江南漕粮、税赋部分改由海路北运幽州或直抵登莱,再经短途陆运入关中,则可大大减轻通济渠压力。

为疏浚治理争取时间,亦为帝国开辟一条更为安全、高效的新命脉。”

“海运?!”

李世民和几位重臣同时惊呼。

魏叔玉的想法过于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在时人眼中,大海是神秘莫测、充满凶险的所在,远不如内河漕运稳妥可控。

房玄龄先提出质疑,“贤侄,大海风涛险恶,沉船倾覆之祸不绝,如何能承担漕运重任?此策太过冒险!”

“房相所言极是。”

李靖附和道,“海上行船,非比内河,需精熟海道、天文、海况之专才,更要坚船利弩以防海寇。

我朝水师,多在江河,于海上…”

“事在人为!”

魏叔玉打断道,语气斩钉截铁。

“海运虽险,但一旦成功,其利无穷!

巨舰抗风浪之能,父皇亲身体验。

至于人才、海图、海寇,皆可逐步解决。

试想,一条永不淤塞、承载量惊人的海上通道,岂不比年年疏浚、时时担忧溃决的内河漕运更可靠?

此乃关乎大唐百年国运之策,岂能因畏难而弃之?”

魏叔玉转而看向李世民,眼神灼灼:

“父皇,通济渠之危迫在眉睫,非猛药不可救!

束水攻沙、植树固土乃治标治本,需长期投入,见效缓。

而海运分流,则可立竿见影,减轻运河负担,为前两策赢得时间!

三策并举,方是长久之计!

否则,今日抄没崔府之财充盈内帑之喜,恐难掩他日漕运断绝、国本动摇之悲。”

李世民沉默了。

他背着手,在甲板上缓缓踱步,高大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浑浊的河水拍打着船舷,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大地的叹息。

魏叔玉描绘的景象——悬河溃决、沃野千里尽成泽国、漕船搁浅、长安粮荒……如同一幅幅沉重的画卷在他脑海中翻腾。

“父皇…”

长乐端着酒食,带着城阳和魏小婉轻轻走了过来。

看到甲板上凝重的气氛,有些担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