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 轰动全国(2 / 4)

加入书签

; 接下来的谈判,史同和就像是失去了精气神一样。

    说起来,史同和也没什么错,处在他的位置上,努力争取应得的利益,这是理所应当的。

    他的失误只在于,没有认清形势。

    任凭他在飞跃厂的资产核算中,争取得再多,也比不上早一天复工来得重要。

    他的眼睛只能看得到飞跃厂这一亩三分地,而冯建军着眼的是徐州未来发展的全局。

    哪怕现在李天明承诺的都只是镜花水月,距离兑现还很遥远,但那天在冯建军的办公室里,李天明描绘的那一幅沛县工业园区的远景图,已经深深地将冯建军给打动了。

    天会和史同和代表双方,分别在文件上签下了名字。

    同时也代表着飞跃厂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营企业就此画上了句号,未来这里只是猎鹰厂在徐州设立的分厂。

    转天,这个消息便刊登在了徐州当地的一份报纸上。

    虽然早先已经有所传闻,但毕竟没有最终敲定,人们也只当是有人在传谣。

    国营厂被收购,这件事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绝无可能的。

    当报纸刊登出相关信息之后,很多人感觉就像是脑袋被人敲了一记闷棍。

    原来……

    国营工厂真的可以被收购!

    那岂不是说,以前人们所热衷的铁饭碗,也将变得不那么牢靠了。

    尽管收购飞跃厂的同样是一家国营工厂。

    可这个头一开,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人们有些迷茫了。

    紧跟着,围绕这件事所引发的舆论漩涡,将很多人都给卷了进来,逐渐在报纸上引发了一场论战。

    有的人坚持认为,这件事带来的影响极坏,很有可能会动摇三十多年以来,稳定的社会根基。

    “如果在社会主义国家,国营工厂都能被资本决定命运的话,我党历经几十年取得的胜利果实,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总之,此风不可长!

    当然,有反对的,就有赞成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之下,国家都敞开大门迎接外资了,还抱着以前的老一套,国家的经济还怎么发展。

    在时代剧变的当下,那些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浪潮,经营陷入困境,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拖累,只能靠财政补贴勉强生存的企业,要么主动求变,要么被市场所淘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