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坚守道义的价值探寻(1 / 7)
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的经典语句,犹如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跨越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至今仍散着独特的魅力,指引着人们在道德与功利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追求,一种越物质利益和世俗功名的精神境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时代,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重新审视和践行这一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仲舒提出这一观点,深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自诞生以来,便将“义”
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里,“义”
不仅仅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道德准则,它脱于个人的私欲和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待“义”
与“利”
的态度。
君子以“义”
为行事的准则,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的利益,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这种对“义”
与“利”
的鲜明态度划分,奠定了儒家道德观的基础。
孟子进一步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将“义”
置于生命之上,把“义”
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义”
。
这种对“义”
的高度推崇,体现了儒家对道德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孟子的这一观点,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毅然选择坚守道义,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董仲舒继承和展了儒家的这一思想,进一步强调了在追求“义”
和“道”
的过程中,不应被功利所左右。
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下,儒家的这一观点与其他思想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注重功利和实效,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虽然法家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迅增强国家的实力,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通过推行法家的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
但过度强调功利,容易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在秦国统一后,由于严刑峻法和过度追求功利,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灭亡。
而道家则倡导顺应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脱,对世俗的功利和功名持一种淡泊的态度。
道家的思想虽然能够让人在精神上获得一定的解脱,如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缺乏积极的参与和建设精神。
儒家的“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则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又不排斥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主张在道德的指引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展。
在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互相谦让王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时,他们认为这是以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