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警惕爱好与优势的双刃剑效应(1 / 7)

加入书签

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这句古老的谚语,穿越千年时光,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简洁的表达,宛如一记振聋聩的警钟,在我们的耳畔久久回响。

它精准地揭示了一个潜藏于生活各个角落、普遍存在的人生哲理:人们常常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过度沉迷的爱好中,不知不觉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与满心热爱的喜好,在不经意间,竟会转变为给自己带来灾祸的根源。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便沉浸于兵书的世界,对兵法理论烂熟于心,谈论起军事战略时,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天下战事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在他的认知里,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已然远常人,那些从兵书中汲取的军事理论,成为了他自认为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然而,赵括虽将兵法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有过真正的战场指挥经验,实战的磨砺与对战场瞬息万变局势的洞察,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近乎空白。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对峙,局势剑拔弩张。

秦国为了打破僵局,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称廉颇怯战,秦军唯独惧怕赵括。

赵王本就对廉颇的坚守策略有所不满,听闻谣言后,不假思索地撤下廉颇,换上赵括为主将。

赵括得到任命后,志得意满,满心以为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终于来临。

他一到前线,便全然摒弃了廉颇苦心经营的防御策略,依照自己从兵书上所学的理论,贸然下令动进攻。

他一心想着效仿古代名将,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战来建立赫赫战功,却丝毫没有考虑到战场上局势的瞬息万变,也没有充分分析秦军的实力和作战特点。

赵括带着大军盲目出击,秦军则佯装败退,将赵军引入了预先设下的包围圈。

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后,陷入了绝境,粮草断绝,士气低落。

赵括此时才意识到局势的严峻,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他多次组织突围,却始终无法突破秦军的防线。

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赵括亲自率军冲锋,不幸被秦军乱箭射死。

主帅战死,赵军顿时群龙无,四十万赵军最终惨遭秦军坑杀。

这场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

赵括的悲剧,无疑是“善游者溺,善骑者坠”

的典型例证。

他过分依赖自己在军事理论上的优势,却忽视了实战经验的重要性,缺乏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灵活应变能力。

在真正的战争面前,那些纸上谈兵的理论优势不仅未能助他成功,反而成为了他走向毁灭的加器,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反面教材,时刻警示着后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将会带来多么惨痛的后果。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期堪称一代英主。

他锐意改革,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将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他的领导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创了辉煌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后期的唐玄宗却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自己的爱好之中无法自拔,尤其是对音乐和舞蹈的痴迷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他专门设立了梨园,广纳天下优秀的乐工和舞者,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技艺精湛的艺术人才。

他自己也常常亲自参与其中,与乐工、舞者们一同排练、演出,沉醉于艺术的美妙世界,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