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论语开篇三句之我见(1 /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论语》恰似一座熠熠生辉的智慧灯塔,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为华夏儿女指引着为人处世、修身治学的方向,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而开篇之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短短二十余字,宛如一颗蕴含无限能量的种子,以简洁质朴却又深邃精妙的方式,播撒下了关于人生哲理、道德修养与社会交往的智慧,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愈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深邃的思想内涵,引得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学者贤达如痴如醉地反复研读、抽丝剥茧地深入探究,试图揭开其背后隐藏的奥秘与真谛。
一、“学而时习之”
:学问与践行的交融
(一)学问之真义
“学而时习之”
,当我们初次凝视这一经典语句,要任务便是精准洞察“学”
的本质内涵。
在当下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如洪流般汹涌的时代,一种极为普遍且深入人心的观念悄然盛行,即众多人不假思索地将学问与知识简单划等号,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就是如同海绵吸水般,毫无选择、不加甄别地从书本的字里行间、课堂的传道授业中,乃至网络世界那浩瀚无垠、错综复杂的信息海洋里,拼命汲取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知识。
在他们固有的认知体系中,知识的储备量便等同于学问的深度与广度,仿佛只要拥有足够庞大、足够丰富的知识库存,便能在学问的神圣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众人敬仰的学问家。
然而,倘若我们仅仅将学问狭隘地禁锢于知识这一有限范畴,便会如同陷入一片无边无际、深不见底的沼泽,无论怎样挣扎,都难以找到脱身之法。
置身于这个信息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应接不暇,新的理论、观点、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此起彼伏。
若一个人终其一生,只是盲目地追逐知识的脚步,将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永不停歇、不知疲倦的“知识吸纳机器”
,那么即便耗尽所有的精力与时间,也终究难以穷尽知识那广袤无垠、深不可测的海洋。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从早期的电子管计算机到如今的量子计算机,短短几十年间,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一个人若只是单纯地跟随知识的潮流,不断学习新的编程语言、算法和技术框架,而不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与应用场景,那么当新的技术浪潮袭来时,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可能瞬间变得捉襟见肘、毫无用武之地。
孔子所倡导的“学问”
,实则蕴含着更为深邃、更为丰富的内涵。
当我们静下心来,怀着敬畏之心深入研读《论语》全书,便能清晰地洞察到,孔子口中的“学问”
,并非单纯地追求文学造诣达到登峰造极、无人能及的境界,也绝非以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作为终极目标。
相反,他将目光坚定不移地聚焦于一个更为根本、更为核心的层面——做人做事的学问。
所谓做人到位,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始终如一地秉持着高尚的道德准则,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特的价值与尊严,心怀对社会的深沉关爱与强烈责任感。
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个真正深谙做人之道的人,能够在人际交往的广阔舞台上,凭借自己的真诚与善良,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