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在生活践行中领悟儒家学问真谛(2 / 7)
p>在现代教育场景中的生动体现。
小张在学习老教师的过程中,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将老教师传授的经验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他在与同事的合作中,也秉持着老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帮助其他年轻教师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贤贤易色”
符合人类学习与成长的规律。
当个体对某一优秀榜样产生敬重之情时,会激自身内在的动力,促使自己去模仿和学习榜样的行为与品质。
这种模仿与学习并非盲目跟从,而是在内心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都会逐渐生改变,向着榜样所代表的优秀品质靠近。
通过对大量青少年成长案例的研究现,那些有明确且积极的榜样的孩子,在品德修养、学业成就等方面往往表现更为出色。
他们在模仿榜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为未来的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项针对青少年的长期追踪研究中,选取了两组青少年,一组为有积极榜样且经常与榜样互动的群体,另一组为没有明确榜样的群体。
经过数年的观察,现前一组青少年在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均显着优于后一组。
这充分证明了榜样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推动作用,也进一步印证了“贤贤易色”
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在文化艺术领域,“贤贤易色”
同样有着生动的体现。
许多着名的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前辈大师的影响。
例如,着名画家张大千年轻时,对石涛的画作极为推崇。
他潜心研究石涛的绘画技法,临摹了大量石涛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学习到了石涛精湛的绘画技巧,更从石涛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精神内涵。
张大千在尊崇石涛的同时,不断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这种对前辈艺术家的尊崇与学习,从技法到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创新,正是“贤贤易色”
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实践。
二、事父母,能竭其力:尽孝于亲,感恩回报
“事父母,能竭其力”
,这是儒家孝道观念的直接体现。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它强调子女对父母应怀有深厚的敬爱与感恩之情,并在实际行动中竭尽全力地侍奉父母,满足他们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他的母亲薄太后卧病在床三年,刘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侍奉在侧。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这份至纯至孝的情怀,不仅温暖了母亲的心,也为天下人树立了榜样。
在民间,像汉文帝这样的孝子故事数不胜数。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位名叫小李的年轻人。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弱,劳动能力大不如前。
小李深知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为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努力工作。
每天天未亮,他便起床,前往农田劳作,精心照料农作物,期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农闲时,他还进城打工,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他都从不抱怨。
他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中,为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