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思(2 / 7)
/p>
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与尊重,如同沐浴在春日暖阳之下,内心充满安宁与满足。
这便是“慎终”
在家庭微观层面的生动、鲜活体现,它宛如一幅温馨的家庭画卷,展现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从更为广阔、宏观的社会视角来审视,对待逝者的丧葬礼仪,绝不能有丝毫的敷衍了事、草率处之的态度。
丧葬之礼,绝非仅仅是一堆看似繁琐无用、令人厌烦的形式,也不是空洞无物、徒有其表的繁文缛节。
其背后所承载的,是生者对逝者深深的、难以言表的追思之情,以及崇高无比、令人敬仰的敬意。
它是人类天性中悲悯情怀与温情善意的集中呈现和高度凝聚,宛如一座情感的丰碑,屹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
回溯传统社会,厚葬之风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曾愈演愈烈,逐渐走向极端。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彰显家族的财富与显赫地位,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修建奢华陵墓的浩大工程之中。
他们在陵墓中陪葬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不仅价值连城,更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
然而,我们需要以一种辩证、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我们应当坚决剔除其中过度铺张浪费、违背人性与理性的糟粕部分,这些糟粕如同社会的毒瘤,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扭曲了丧葬礼仪的本质。
而保留那份庄严肃穆、充满敬意的核心内涵,这一核心内涵才是丧葬礼仪的灵魂所在。
当生者参与庄重的丧葬仪式时,在那凝重、肃穆的氛围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流程中,会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到生命的有限性与珍贵性。
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能够极大地激人们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之情,促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以饱满如盛夏骄阳般的热情和认真严谨如治学的态度对待每一天,让生命的每一刻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追远”
,就如同驾驶一艘逆流而上、搏击风浪的行舟,引导着我们努力探寻家族、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展的根源脉络。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我们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犹如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披荆斩棘、辛勤劳作,用他们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追念远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寄托,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船只找到了港湾,更是对家族传承的尊重与维护,它关乎着家族的延续与展,是家族精神的纽带。
通过深入研究家族谱系,那一本本承载着家族历史的厚重书籍,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家族的繁衍脉络,知晓先辈们的奋斗历程;通过聆听先辈们口口相传的传奇事迹,那些充满惊险与荣耀的故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先辈们的英勇与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知晓自己从何处而来,进而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北极星。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的仁人志士。
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自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为了民族的尊严荣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战国时期的屈原,面对楚国的内忧外患,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怀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定爱国情怀,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巍峨山峰,虽屡遭放逐,被奸臣排挤,远离朝堂,但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