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循孔子识人法洞察万象人心(2 / 7)

加入书签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内心追求,我们可以判断他是否符合这些道德标准。

一个行为动机纯正、行为方式符合道义、内心追求安宁和谐的人,往往更符合儒家对君子的定义。

例如,当看到有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坚守道德底线,选择正义的行为,其行为动机和方式便体现了“义”

的准则;而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始终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完善,以“仁”

待人的人,无疑更趋近于君子的标准。

同时,这一识人方法也体现了儒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在后天的环境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生变化。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和内心,我们可以了解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的人性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展。

若一个人在不良环境中成长,沾染了自私、贪婪等恶习,通过对其行为的观察,便能现这些偏离人性本善的迹象,进而思考如何帮助其回归正道。

二、历史回声:古人践行的得与失

(一)秦穆公识百里奚:成功识人的典范

春秋时期,秦穆公识百里奚的故事,堪称运用孔子识人法的经典范例。

秦穆公听闻百里奚贤能,便想方设法将他从楚国赎回。

在与百里奚的交谈中,秦穆公“视其所以”

,了解到百里奚心怀治国安邦的抱负,其行为动机纯粹,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

百里奚讲述自己多年来游历各国,目睹百姓疾苦,立志要辅佐明主,让天下苍生过上太平日子,这番言论让秦穆公看到了他的赤诚之心。

接着,秦穆公“观其所由”

,得知百里奚在虞国任职时,曾多次进谏,试图挽救虞国的危局,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

百里奚在进谏过程中,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还敢于直面君主的错误,这种正直和担当,让秦穆公对他更加欣赏。

最后,秦穆公“察其所安”

,现百里奚在谈论治国之道时,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满足,这表明他真正热爱并擅长治理国家。

当百里奚描绘未来秦国的繁荣景象时,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秦穆公由此确定百里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委以重任。

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赵王误用赵括:识人不明的教训

战国时期,赵王误用赵括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故事,从反面印证了孔子识人法的重要性。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这让赵王对他的军事才能深信不疑。

然而,赵王在认识赵括的过程中,仅仅看到了他表面的学识,却没有深入探究其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内心追求。

从“视其所以”

来看,赵括急于证明自己的才能,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种动机导致他在作战时过于自负,忽视了实际情况。

赵括一心想要在战场上扬名立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冒险采取激进的战术。

从“观其所由”

来说,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指挥作战时生搬硬套兵法,不懂得灵活应变。

在长平之战中,他不顾秦军的实际情况,盲目按照兵书部署军队,最终陷入秦军的包围。

而从“察其所安”

分析,赵括更关注个人的声誉和地位,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士兵的利益。

当面对战场危机时,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挽救战局,而是担心自己的名声受损,这种自私的心态,最终导致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国力一蹶不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