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华夷之辨的文明省思 孔子命题的多维诠释(3 / 6)

加入书签

化为法律原则。

《盐铁论?论功》中,大夫以“匈奴无礼义之教,无百官有司,故宜以兵服之”

为伐匈辩护,体现了“以夏变夷”

的文明自信。

这种自信在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具象化——“蛮夷邸”

与“九市”

并立,既彰显包容,又暗含文明等级。

唐代的“天可汗”

制度,标志着华夷之辨的范式转换。

唐太宗接受“天可汗”

称号,并非以华夏文明压制四夷,而是以“王者视四海如一家”

的理念,构建“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的多元文明共同体。

这种“开放的文明主义”

,在《唐六典》对蕃官制度的详细规定中得以体现。

(二)宋明:理学化的华夷之辨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华夷之辨从政治实践升华为哲学命题。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夷狄”

时说:“夷狄,鸟兽之类也,故其君臣之序,亦犹鸟兽聚散而已。”

将华夷之别归因于“天理”

与“人欲”

的对立,这种本体论建构,在《资治通鉴纲目》的“正统论”

中演变为严苛的文明评判标准。

晚明士大夫的华夷观在西学东渐中生裂变。

徐光启在《泰西水法》序言中称:“泰西诸君子,以茂德上才,利宾于国,其始至也,人人共叹异之;及骤与之言,久与之处,无不意满志得而道合者。”

这种对西方文明的开放态度,挑战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封闭性,预示着文明认同的现代转向。

(三)清代:帝国视野下的华夷重构

清朝的“华夷一体”

论,是对传统华夷之辨的创造性转化。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宣称:“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这种将“中国”

从文明共同体扩展为多民族帝国的论述,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乾嘉时期的“华夷之防”

回潮,暴露了传统文明观的内在张力。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清廷坚持其行三跪九叩礼,表面是礼仪之争,实则是“天下观”

与“国际法”

的文明冲突。

这种冲突最终以鸦片战争的炮火为终结,迫使中国开启近代化转型。

(四)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明重构

五胡乱华的乱世,恰恰是华夷之辨转型的关键期。

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后,推行“太和改制”

:迁都洛阳、禁胡服胡语、仿汉制定礼乐,甚至改拓跋氏为元氏,完成了“夷狄而中国”

的身份转换。

这种主动的文明认同,在山西云冈石窟的建筑风格中清晰可见——早期洞窟的犍陀罗艺术逐渐被中原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取代。

与此同时,汉族士大夫的华夷观也在调整。

王导在江东推行“清静为政”

,吸纳吴越文化中的务实精神;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将礼之本转向内在德性,越地域偏见。

(五)元清帝国:多民族文明的制度创新

元朝的“四等人制”

常被视为华夷之辨的倒退,但其“因俗而治”

的政策实则蕴含文明智慧: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在中原保留科举制度,在西域维持伊斯兰法统,这种多元治理模式,与罗马帝国的“万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