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以仁立身方得从容(2 / 6)
>某些企业主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偷工减料,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他们沉迷于金钱和权力带来的快感,忘却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终不仅企业声誉受损,自己也面临法律的严惩。
还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贪图享乐,生活奢靡无度,沉溺于酒色之中,最终导致家庭破裂,身败名裂。
这些都印证了孔子所言,不仁者无法在安乐中长久地保持清醒和自律。
二、仁者:困境与安乐中的坚守
(一)困境中的坚韧与担当
与不仁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者在困境中始终坚守“仁”
的信念,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担当。
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困苦。
但他并未被困境击倒,而是刻苦读书,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他在求学期间,每日仅以稀粥为食,生活极为清苦。
然而,他依然专注于学习,心怀家国天下。
后来,他为官一方,积极推行改革,关心百姓疾苦。
即使在遭受贬谪、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者在困境中安于行仁,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高尚品质。
在当代社会,也有许多像范仲淹一样的仁者。
张桂梅校长扎根贫困山区多年,为了让山区女孩能够接受教育,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在办学过程中,她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不足、学生辍学等诸多问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她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关怀每一个孩子。
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山区女孩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张桂梅校长在困境中坚守教育初心,践行“仁”
的理念,展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安乐中的清醒与自律
仁者即使身处安乐之中,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律的品质。
北宋文豪苏轼,一生才华横溢,深受皇帝赏识,也曾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享受过荣华富贵。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迷失自我。
在为官期间,他始终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为百姓谋福利。
无论是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在偏远的地方任职,他都兢兢业业,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民生。
即使在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偏远之地,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乐观豁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苏轼在安乐时不骄不躁,在困境中不怨不艾,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以“仁”
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他人,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企业家在取得成功后,依然保持着谦逊和自律的品质。
他们在企业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投身公益事业。
例如,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玻璃,在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后,他将大量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地区展教育、医疗等事业。
他始终认为,企业家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以仁爱之心回馈社会。
曹德旺的行为体现了仁者在安乐中不忘本心,积极践行“仁”
道的精神。
三、智者:以“仁”
为利的智慧抉择
(一)“仁”
与长远利益的关联
智者深知,践行“仁”
道并非只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