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仁道 财富与人生的永恒标尺(2 / 5)
无道之富的兴衰与仁德之士的坚守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案例印证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与地位者的悲惨结局。
秦朝赵高,凭借谄媚之术深得秦始皇信任,在秦始皇病逝后,他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登基。
掌权后的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指鹿为马,排除异己,将朝堂变成了他肆意妄为的舞台。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为了测试群臣对他的忠诚,公然在朝堂上指着一头鹿说:“这是马。”
凡是敢于直言的大臣,皆被他残忍迫害。
他的恶行导致秦朝法律被肆意篡改,横征暴敛加剧,最终引陈胜、吴广起义,强大的秦王朝迅走向灭亡,而他自己也被秦王子婴设计诛杀,夷灭三族。
在西方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同样人深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通过金融与政治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与强大权力。
他们利用家族银行向欧洲各国王室放贷,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并在佛罗伦萨建立起统治。
然而,家族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阴谋与背叛不断上演。
1478年的帕齐阴谋中,美第奇家族成员洛伦佐?德?美第奇的弟弟朱利亚诺被暗杀,洛伦佐侥幸逃脱后展开血腥报复,处决了数十名参与阴谋的贵族,导致佛罗伦萨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
这种内部争斗消耗了家族的实力,也引了民众的不满,最终美第奇家族的辉煌逐渐黯淡。
更久远的古罗马时期,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后期的统治充满猜忌与杀戮。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处死了众多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包括亲人。
他的继任者提比略、卡利古拉等皇帝更是暴虐无道,卡利古拉甚至想封自己的爱马为“执政官”
,这种荒诞行为引了贵族和平民的强烈不满,加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坚守仁德的仁人志士,即便身处贫困,依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东晋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
但在那个官场腐败、尔虞我诈的时代,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
归隐后的陶渊明,亲自参与农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虽然生活清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但他却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富足,其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
但他始终心怀天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人生信条。
在担任地方官员时,他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
在杭州任职期间,遭遇大饥荒,范仲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灾民修缮官仓和民房,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展。
在主持“庆历新政”
时,他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改革措施,虽然因触犯贵族官僚利益而失败,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不为个人得失动摇。
范仲淹去世后,百姓悲痛万分,“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征夫泪”
,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在古印度,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的尊贵地位和优渥生活,毅然出家修行。
他目睹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和痛苦,决心寻求解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