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思齐自省 修身之道的古今传承(2 / 8)
/p>
来矫正人性的原始偏差。
他在《劝学》中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将自我反思视为修身成圣的必由之路。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各种私欲和恶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才能抑制恶念,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这种理论分歧在宋代程朱理学中实现了融合,朱熹提出“格物致知”
,要求人们通过观察万物、反思自身,达到“存天理,灭人欲”
的境界,进一步完善了思齐自省的哲学体系,使其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历史长河中的思齐自省实践
(一)汉唐时期:贤德之风与盛世气象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以“贤”
治国,多次颁布求贤诏,广纳天下贤才,贾谊、晁错等一批有识之士得以重用。
他自身更是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原计划建造一座露台,在计算出建造费用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时,汉文帝感慨道:“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于是果断放弃建造计划。
他的这种节俭行为,不仅为朝廷节省了开支,更在朝野上下形成了崇尚节俭、勤于政务的良好风气。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景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国库粮食充盈;百姓“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社会风气良好。
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与汉文帝倡导的思齐自省理念密不可分,他通过自身的贤德之举,为臣民树立了榜样,引领整个社会向道德高尚的方向展。
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将魏征视为“明得失”
的镜子。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他多次向李世民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谏言。
李世民不仅虚心接受,还将这些建议写入《贞观政要》,作为治国的重要纲领。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他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种对贤才的敬重和“见贤思齐”
的胸怀,吸引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众多贤能之士汇聚朝堂。
在君臣共同践行思齐自省理念的努力下,“贞观之治”
时期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良好社会风尚。
长安城街道上,行人往来有序,遗失的物品无人拾取;夜晚,百姓家门无需紧闭,社会秩序井然。
这种盛世景象,正是思齐自省理念在治国理政中取得显着成效的生动写照。
(二)宋明时期:理学思潮与修身实践
宋代范仲淹幼年家境贫寒,但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求学期间,他听闻同窗好友昼夜苦读,便以其为榜样,勤奋学习。
寒冬腊月,他“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
凭借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范仲淹最终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臣。
他创办的范文正公义庄,历经九百年风雨,至今仍在资助范氏后人。
义庄设有义学、义田等,为贫困族人提供教育和生活保障,成为“见贤思齐”
精神代代相传的物质载体,激励着无数后人以范仲淹为榜样,心怀天下,积极进取。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