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几谏尽孝 传统孝道的现代性诠释(3 / 8)

加入书签

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这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陆游年轻时热衷科举,渴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其母唐氏担心他沉迷功名而忽视道德修养。

唐氏没有直接批评陆游,而是经常在闲暇时给他讲述先贤“修身为本”

的故事,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气节等。

通过这些故事,唐氏潜移默化地引导陆游注重内在品德的提升,让他明白,无论将来身处何位,都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母亲的影响下,陆游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为人处世方面展现出高尚的品德。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主张孝道应落实于行动。

他在《传习录》中记载,有弟子问:“父母有过,如何谏?”

王阳明答:“须是委婉曲折,彼心可悟,方是爱亲之道。”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幼年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

祖母对他管教严格,有时甚至显得过于苛责。

归有光理解祖母的良苦用心,从不直接顶撞祖母。

每当祖母因为他学习不够努力而生气时,归有光不会辩解,而是更加勤奋地读书。

他会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起来复习功课,第二天早早地背诵文章给祖母听。

看到归有光的努力和进步,祖母的气也就消了。

归有光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祖母,让祖母看到他的上进心,这种以行动表达孝心、以行动劝谏祖母改变教育方式的做法,完美诠释了“又敬不违”

的内涵。

三、现代家庭中的几谏尽孝困境与突破

(一)代际冲突与沟通障碍

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代际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异日益显着。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8的年轻子女与父母在消费观念、婚恋选择、育儿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

在消费观念上,父母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养成了储蓄型消费习惯,认为“钱要花在刀刃上”

,反对过度消费;而子女成长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注重即时体验,愿意为享受生活和自我提升进行消费。

在婚恋选择上,父母往往希望子女尽早结婚生子,遵循传统的家庭模式;而子女追求个人展与自由恋爱,更看重感情和精神契合,对婚姻持谨慎态度。

在育儿方式上,父母坚持传统育儿观念,如“孩子要多穿衣服”

“辅食要加盐”

“不打不成才”

等;而子女通过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主张尊重孩子的个性展,采用鼓励式教育。

这些差异往往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引冲突。

例如,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李女士,因母亲频繁干涉其育儿方式而苦恼不已。

李女士的母亲退休后,从老家来到北京帮忙照顾孩子。

母亲坚持按照传统方式育儿,认为孩子穿得越多越好,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要给孩子裹上厚厚的衣服,还过早地给孩子添加盐分,认为这样孩子才有力气。

李女士通过阅读科学育儿书籍和咨询医生,了解到这些做法可能对孩子健康不利,于是多次直接反驳母亲。

这让母亲感到委屈和不被尊重,认为自己辛苦帮忙带孩子,却得不到女儿的认可,母女俩为此经常生争吵,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二)新型沟通方式的实践探索

随着科技展,微信、视频通话等成为代际沟通的主要方式,为“几谏尽孝”

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