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粟米之度 孔子的济困之道(5 / 8)
>之人。
这种做法,确保了义庄的粮食能够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范仲淹的话“若给富者添粮,便是夺贫者之食”
,深刻地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本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富者的过度帮助,必然会损害贫者的利益。
海瑞处理的“赠粮案”
,则体现了他对“周急”
的坚定坚持。
他没有因为王某是乡绅,并且捐了大量粮食,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粮食分给了真正缺粮的流民。
这说明,在济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善意所迷惑,而应该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将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海瑞引用孔子的话来回应王某,也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古代社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七、青铜量器里的现代刻度
在上海的“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展”
上,有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给虚拟的“子华之母”
和“贫户张三”
分配粮食,屏幕会实时显示孔子的评价。
数据显示,70的观众会给子华之母更多粮食,理由是“他是孔子弟子的家人”
。
这个结果让人想起冉有的选择——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何让善意用在刀刃上,却需要智慧。
现代慈善事业中,“周急不继富”
的理念演变成了“精准帮扶”
。
在云南的扶贫点,工作人员会给贫困户放种子和化肥,却给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提供电商培训——前者需要“雪中送炭”
,后者需要“授人以渔”
。
扶贫干部小李说:“我们的数据库里,每个家庭的收入、资产、技能都有记录,就像当年孔子看子华‘乘肥马,衣轻裘’一样,得先摸清情况再出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国际援助领域,这种理念也有体现。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向非洲饥荒地区提供援助时,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援助方案。
对于那些处于饥荒边缘、有一定农业基础的地区,他们会提供改良种子和农业技术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恢复生产能力;而对于那些已经爆严重饥荒、人们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的地区,则会直接放粮食和饮用水,以解燃眉之急。
这种因地制宜的援助方式,与孔子“周急不继富”
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让援助资源挥最大的效用。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周急不继富”
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其保障对象是那些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政府会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额度的低保金,以确保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而对于那些收入较高、生活富裕的家庭,则不会纳入低保范围。
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八、帛与粟的辩证法在当代的演绎
在当今社会,“帛”
与“粟”
的象征意义生了变化,但它们之间的辩证法依然存在。
“帛”
可以代表那些非必需品,如奢侈品、高档娱乐等;“粟”
则代表着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帛”
与“粟”
之间做出选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些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会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