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敬简辨 仲弓的治道权衡(3 / 9)
>
的前提和基础,“简”
是“敬”
的体现和延伸。
《论语?学而》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里的“敬事而信”
,就是要求统治者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政务,取信于民;“节用而爱人”
,则体现了简约和爱民的思想。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既要有恭敬认真的态度,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繁琐,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子桑伯子的“简”
,孔子虽然有所肯定,但也指出了其不足。
他认为子桑伯子的“简”
缺乏“敬”
的支撑,容易走向随意和放纵。
而仲弓提出的“居敬而行简”
,则很好地平衡了“敬”
和“简”
的关系,得到了孔子的认可:“雍之言然。”
七、历史长河中的“敬简”
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统治者和政治家都践行了“居敬而行简”
的治道智慧。
西汉的文景之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推崇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简化了许多繁琐的政令和赋税制度,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他们又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对政务保持着高度的敬畏之心。
汉文帝曾说:“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这种对天命和百姓的敬畏,正是“居敬”
的体现。
他废除了肉刑等残酷的刑罚,减轻了赋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汉景帝继承了汉文帝的政策,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得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快展,社会稳定,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代的贞观之治,也是“敬简”
实践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对百姓怀有敬畏之心。
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简化了政令,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同时,他又注重法制建设,制定了《贞观律》,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正是“居敬”
的核心。
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以身作则,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景象。
八、文学作品中的“敬简”
影像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敬简”
思想的体现。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就蕴含着“居敬而行简”
的智慧。
唐僧作为师父,始终怀着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取经事业的敬畏之心,这是“居敬”
;而在取经的过程中,他们又不断克服困难,简化不必要的环节,直奔目标,这是“行简”
。
《红楼梦》中的贾政,虽然在有些方面显得迂腐,但他对家族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教育,却体现了“居敬”
的态度。
他严格要求子女读书上进,希望他们能够光宗耀祖。
在治理家政方面,他也试图简化一些繁琐的规矩,提高效率,但由于受到家族内部各种势力的牵制,往往难以如愿。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