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 果达艺的千年回响(1 / 13)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鲁哀公十一年的秋天,季康子在费邑的官署里来回踱步。
案上摊着刚收到的齐国出兵的情报,竹简上的墨迹还带着信使的汗味。
这位执掌鲁国权柄的大夫,此刻正为选派谁去抵御齐军而犯愁——家臣中虽有不少贵族子弟,却总觉得少了些能担大任的锐气。
他想起去年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时,曾称赞过几个弟子的才能,便让人备车,往曲阜城外的杏坛而去。
孔子正在给弟子们讲授《尚书?洪范》,阳光透过杏树的枝叶,在竹简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季康子的车马声打破了宁静,他拱手行礼时,腰间的玉佩出清脆的碰撞声:“夫子,齐军压境,敢问仲由可使从政御敌吗?”
孔子放下手中的木简,目光望向不远处正在演练射箭的子路,那人拉弓时臂膀上的青筋像要崩裂的绳索,射出的箭矢稳稳扎在靶心。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仿佛已看到子路披甲上阵的模样。
季康子又问:“那端木赐呢?”
孔子转头看向正在与商人议价的子贡,那人手指在算筹上翻飞,三言两语便让斤斤计较的商人露出笑脸。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冉求如何?”
西边的菜园里,冉求正指挥弟子们丈量土地,他手中的标尺在阳光下划出笔直的线,分配给每个人的劳作任务分明有序。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三声“何有”
,像三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两千多年来不断漾开涟漪。
从战国的合纵连横到汉唐的治世能臣,从宋代的变法革新到明清的经世致用,仲由的果决、端木赐的通达、冉求的才艺,始终是从政者的三种核心品质,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一、“果”
:子路的锐与钝——决断力的双重面相
在河南濮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一幅“子路治蒲”
图:子路头戴高冠,手持长剑,正在斥责跪在地上的贪官,周围的百姓举着农具欢呼。
这幅石刻画的题记写道:“仲由为蒲大夫,三月而政教大行,民无敢犯者。”
这正是他“果”
的生动写照——面对乱象时敢于出手,遇到难题时果断决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戴着雄鸡形状的帽子,佩着野猪皮装饰的宝剑,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
孔子问他:“你好勇斗狠,不如学习礼仪?”
子路反问:“难道君子就不需要勇敢吗?”
这场对话揭开了“果”
的第一层含义:果敢源于对正义的坚守。
后来他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当地人围困,其他弟子都很害怕,子路却操起兵器要与对方搏斗,直到孔子出面解释才作罢。
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勇气,正是从政者在危机时刻最需要的品质。
但“果”
若没有节制,就会变成鲁莽。
孔子曾告诫子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在山东博物馆藏的战国铜器“子路问津”
鉴上,刻着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路时对农夫态度傲慢,被对方斥责“四体不勤,五谷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