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画地自限 冉求之叹与力行之道(5 / 9)

加入书签

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正是为了创造相互激励的学习环境。

容错空间的给予:打破自我设限需要允许失败的容错空间。

孔子对弟子的失误往往宽容,如子贡在外交中偶有失当,孔子并未指责,而是引导他反思。

这种宽容让弟子敢于尝试,正如现代企业中的“试错文化”

,允许员工在可控范围内犯错,因为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成就感的积累:孔子会及时肯定冉求的微小进步,如他在处理政事中的创新,让他体验到“我能行”

的成就感。

这种“自我效能感”

的提升,能逐渐替代“力不足”

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孔子正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冉求的自我效能感。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主张“随人分限所及”

,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这种教育方法与孔子的“进之”

之道一脉相承。

打破自我设限的关键,不是外力的强迫,而是内力的觉醒,是从“我不行”

到“我试试”

的转变。

七、从冉求到现代人:自我设限的当代面相

冉求的“画地自限”

并非个案,而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在现代社会有了更多新的表现形式,这些“当代面相”

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我设限的危害。

“内卷”

下的躺平: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人以“卷不动了”

为由选择躺平,看似是“力不足”

,实则是提前放弃。

他们像冉求一样,在未尽全力前就为自己划定“不可能”

的边界,将逃避包装成“顺其自然”

但“躺平”

与“中道而废”

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主动放弃,后者是尽力后的无奈。

“标签化”

的固化:现代社会的标签化现象严重,“985毕业生”

“体制内员工”

等标签,既带来身份认同,也带来束缚。

有人因“非名校毕业”

而自认“能力不足”

,放弃争取好机会;有人因“年龄太大”

而不敢转行,这些都是用标签为自己“画地”

正如冉求被“政事之才”

的标签束缚,现代人也在标签中失去了突破的勇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完美主义”

的陷阱:社交媒体的达让人们更容易看到他人的“完美生活”

,这种比较催生了更严重的完美主义。

有人因“做不到最好”

而干脆不做,写文章怕不精彩,学技能怕不熟练,最终一事无成。

这种“要么完美,要么放弃”

的心态,与冉求害怕在礼乐学习中表现不佳的心理如出一辙。

“舒适区”

的依赖: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区,外卖、网购、短视频让生活变得轻松,也让人越来越依赖这种舒适。

有人宁愿在低效的工作中重复,也不愿学习新技能提升效率;宁愿在糟糕的关系中忍受,也不愿主动改变,这些都是对舒适区的过度依赖,是现代版的“画地自限”

冉求的“画地”

与现代人的自我设限,本质上都是对可能性的主动放弃。

但历史与现实也告诉我们,自我设限并非不可打破,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与方法,就能像挣脱茧的蝴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