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行不由径 澹台灭明的君子足迹(2 / 9)
“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最终成为与子游、子夏等齐名的儒家学者,甚至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儒家学派。
澹台灭明的成长轨迹,与孔子对他的认识转变形成了鲜明对比。
孔子后来承认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种反思恰恰印证了澹台灭明的价值——他用行动打破了人们对“贤才”
的刻板印象,证明真正的君子品格不在于外在的容貌或言辞,而在于内在的坚守与外在的践行。
子游在武城现澹台灭明时,或许正是看到了他身上这种“行胜于言”
的特质。
当时的澹台灭明可能只是武城的一个普通官吏或士人,但他的“行不由径”
与“非公事不至”
,在功利盛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子游作为地方长官,深知这样的人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基石,因此在孔子问“得人焉尔乎”
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
澹台灭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君子的成长往往始于不被理解,成于始终如一的坚守。
他的“行不由径”
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内心原则的自然流露;他的“非公事不至”
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对公私界限的严格恪守。
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珍视与学习。
三、“行不由径”
:字面背后的哲学深意
“行不由径”
四个字,初看是关于走路的习惯,实则蕴含着儒家深刻的哲学思考。
它涉及到对“捷径”
与“正途”
、“效率”
与“原则”
、“欲望”
与“理性”
的辩证关系,是理解儒家君子行为准则的重要切入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字面意义看,“径”
指的是小路、捷径,“行不由径”
即走路不抄小路,只走大路。
在古代,小路往往偏僻难行,甚至可能隐藏着危险,但也能节省时间和体力;大路虽然平坦安全,却可能绕远。
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表面上是路径的选择,实则是价值观的体现。
儒家为什么强调“行不由径”
?先,这与“礼”
的要求有关。
《礼记?曲礼上》说“出入不当门隧,行不履阈”
,强调行走要符合礼仪规范,而捷径往往不符合正式的礼仪,走捷径意味着对规范的轻视。
其次,这与“义”
的原则有关。
儒家认为,“义者,宜也”
,即行为要符合适宜、正当的标准,捷径虽然能达到目的,却可能违背正当性,如《孟子?离娄上》所说“义,人之正路也”
,“行不由径”
正是对“正路”
的坚守。
更深层次来看,“行不由径”
反映了儒家对“过程”
与“结果”
的态度。
儒家不否认结果的重要性,但更强调过程的正当性,认为只有通过正当途径达到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走捷径可能快达到目的,却会让人在过程中迷失本心,最终损害长远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径”
的形式多种多样:考试作弊是学业上的“径”
,贪污受贿是财富上的“径”
,阿谀奉承是晋升上的“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