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君子儒与小人儒 儒者的境界分野(4 / 13)

加入书签

的知识或技能,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小人儒的典型表现:技艺化与功利化的陷阱

与君子儒相对,小人儒的境界局限主要体现在对“儒”

的技艺化与功利化理解上。

他们将儒者的身份降格为一种知识技能或谋生手段,失去了对道与仁的追求,这种局限在古今儒者中都有鲜明的表现。

技艺化的泥沼:小人儒将儒家的知识与礼仪视为纯粹的技艺,如同工匠对待工具一般,只注重其操作的熟练程度,而不探究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他们可以对《诗经》《尚书》倒背如流,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温柔敦厚”

“疏通知远”

;可以将礼仪的每个动作做得精准无误,却体会不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的深刻含义。

如《论语?先进》中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虽然谦逊,却将志向局限于“小相”

的技艺层面,反映出小人儒的技艺化倾向。

技艺化的极致是“皓穷经”

却“不知义”

汉代的一些经学家,为了注释一个字可以写出数万言的文章,却对经书中的大义视而不见;清代的某些考据学者,将毕生精力用于校勘古籍的字句差异,却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他们就像子夏可能陷入的困境那样,在“文学”

的细节中迷失,忘记了儒家“经世致用”

的根本宗旨。

功利化的迷障:小人儒将儒家的知识作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学”

是为了“仕”

,“仕”

是为了“禄”

,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个人利益展开。

他们在朝堂上高谈仁义道德,背地里却牟取私利;在着述中标榜圣贤之道,实际上却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喜好而曲意逢迎。

如《论语?阳货》中记载的“乡原,德之贼也”

,那些看似符合儒家标准的“好好先生”

,实则是为了获得乡邻的赞誉而放弃原则,是典型的功利化小人儒。

功利化的另一种表现是“达则骄纵,穷则怨怼”

当仕途顺利时,小人儒会将功劳归于自己的“学问”

,变得骄傲自满,忘记了“为政以德”

的告诫;当遭遇挫折时,他们会抱怨“时运不济”

“天道不公”

,动摇对儒家之道的信仰。

他们不像君子儒那样“贫而乐,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而是被外在的境遇所左右,失去了内心的平衡与坚守。

境界的狭隘性:无论是技艺化还是功利化,本质上都是境界的狭隘性——小人儒的视野局限于个人的知识领域或利益范围,无法达到君子儒“胸怀天下”

的广阔境界。

他们就像井底之蛙,将自己所掌握的那部分儒家知识视为整个天空,却不知道儒家之道原本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的广阔天地。

孔子对子夏的告诫,正是要让他警惕这些陷阱。

他希望子夏明白,儒家的知识与技能如同舟楫,其价值在于载着人渡过江河(达到道与仁),而不是让人在舟楫的雕刻工艺中流连忘返,更不是让人将舟楫据为己有以换取财富。

五、子夏的“仕而优则学”

:被误读的儒者路径

子夏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是儒家思想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