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变革之道臻于至善(3 / 10)
,成民之事”
,将百姓按职业划分居住区域,“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互不干扰。
这种“士导于礼,民安于业”
的治理模式,正是齐国吸收礼乐文化的体现。
他还制定“三选”
制度:乡长推荐贤能,官长考察试用,国君面试任命,既保留齐国“举贤”
传统,又注入“孝悌”
等礼乐标准。
晏婴辅政景公时,进一步推动这种调和。
他虽反对过度奢华,却重视礼仪的象征意义。
景公想厚葬晏子,晏子力辞,说:“吾生也有涯,死也有涯,吾何以厚葬为?”
他的住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景公多次想为他换豪宅,晏婴婉拒:“臣先人居此,臣不足以嗣之,于臣足矣。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却在外交场合坚守礼仪,出使楚国时,面对“狗门”
之辱,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反讥,维护齐国尊严;在“晏子使楚”
的典故中,楚王嘲笑齐人善盗,晏婴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巧对,指出“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既不失智慧,又合乎礼节。
晏婴的“和而不同”
思想,正是对齐国功利文化与鲁国礼乐文化的融合——“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这种既讲实效又重原则的态度,为“齐变至鲁”
提供了思想基础。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成为齐变至鲁的文化阵地。
齐桓公(田氏代齐后)设立稷下学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曾在此讲学,将鲁国的礼乐思想传入齐国。
孟子见齐宣王时,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巧妙将话题引向“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孟子劝齐宣王“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将齐国的“富民”
政策与鲁国的“教民”
理念结合。
他还为宣王讲“五十步笑百步”
的寓言,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将礼乐教化与生态保护结合。
齐宣王虽未全纳,却也“愿安承教”
,可见礼乐思想对田齐的影响。
荀子在稷下“三为祭酒”
,其思想更是齐鲁文化融合的结晶。
他既肯定齐国的“礼法并施”
,说“治之经,礼与刑”
,又强调“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将礼视为法的根本。
他游历秦国后,称赞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
,却认为“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原因在于秦国“无儒”
,缺乏礼乐教化。
荀子提出“王者之政”
的标准:“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既吸收齐国“举贤”
传
↑返回顶部↑